此類機構是工業發達國家的標誌,儘管中國常常自稱發展中國家,但中國如今的經濟潛力眾所周知。中國越來越經常援助世界各地的經濟體。過去這樣的活動不總能得到良好協調,有時會遭遇來自政治家、當地企業或社會輿論的批評。新部門將制定並落實這一方面的國家政策,向外方解釋中國的援助項目,評估風險,確定地區和產業優勢。中國重視維持負責任的全球大國形象,因此高質量地做出援助決定非常重要。
卡爾涅夫解釋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起,中國就經常給予不同國家援助。新中國剛成立的那些年,援助主要是意識形態上的。1950年,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開始援助朝鮮和北越。如今,階級團結不再決定中國的對外經濟政策,幫助他國是在證明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楊勉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中國政府對發展國際合作的重視度取決於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
他表示:"中國現在的發展非常迅速,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合作,交流的不斷擴大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中國的對外援助也會相應加強。那麼中國今後要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幫助,就需要這樣一個對外援助機構來統籌、制定對外援助的政策、方針和規劃。過去對外援助的工作分屬於不同的部門,比如商務部和外交部就承擔著相關職責。現在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將原來分散的部門職責進行了整合統一,能夠更好地協調和管理對外援助工作,更有力地執行黨和國家的對外援助方針和政策,適應當前國內國際的發展情況,為國家的對外援助發揮積極作用。"
近段時間,中國在發展中和發達國家市場上愈發活躍引起西方媒體批判。楊勉認為,中國政策從根本上不同於其他國際捐助者的政策。
楊勉說:"我們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們不是施捨者,在援助的同時不會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其次,我國根據形勢的發展,又提出了‘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原則,不做超出國力的事情。再次,我們的對外援助不是為了控制別國,也不是為了剝削別國,而是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或受援國得到更好的發展,主要在受援國的民生、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終目的是要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自力更生的能力,增強其自主發展的造血功能。"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台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