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通常認為,俄羅斯的慈善事業起源於10世紀。那時,俄羅斯接受了基督教。教堂和寺院成為窮人和患病者獲得幫助的地方。從16世紀開始,慈善被列入到國家政策當中。俄羅斯開始創建老人院、殘疾人和孤兒院。為此,國家專門撥出資金,當然同時也有來自於個人的捐助。聖誕節前、紀念軍事勝利或者皇子誕生之際,沙皇和他的大臣們總要下訪監獄和殘疾人收容所,向他們佈施。另外,富裕的商人和工業家們也都做些慈善事業。18世紀末,國內出現了新形式慈善家:藝術和文學捐助者。
記者: 1917年的十月革命,打破俄羅斯原有的慈善傳統。國家承擔起解決社會問題的責任。慈善組織的資金和財產被國有化,而這些機構也因為不再需要而被解散。儘管後來又有復興私人慈善事業的意圖,但基本屬於“自願強迫”性質。比如,公民要向紅十字會和陸海空自願支援協會繳納會費。但誰也不知道,所收繳的資金花向何方。當時的蘇聯人,也沒有詢問的習慣。
記者: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又有了通常意義的慈善事業。1990年代初,西方國家的各種項目資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它們為俄羅斯學者、音樂人、畫家提供幫助。一些諸如醫生無國界和拯救軍這樣的國際慈善組織也在俄羅斯積極活動。他們的業務範圍相當寬泛,從支持教育和科學項目,到為患病兒童及貧窮家庭提供幫助,不一而足。
記者:在俄羅斯,葉琳娜和根納吉·基姆欽科慈善基金是最著名的基金會之一。大企業家根納吉·基姆欽科一家25年前就開始從事慈善活動。其基金會的工作,主要是為了系統性地解決國家存在的社會問題:支持健康長壽、發展兒童體育、為收養孩子家庭提供幫助、關心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等等。基姆欽科基金在國外的活動主要是鞏固俄羅斯和其它國家之間的文化和體育“橋梁”。中國方向,是其國際人文合作的主要方向之一。與中國落實的項目要多一些,這是符合邏輯的。要知道,根納吉·基姆欽科是中俄工商理事會主席。
記者:那麼,他們通過哪種方式來進行慈善幫助呢?庫茲涅佐夫一家生活在列寧格勒卡特欽斯基區。娜塔莉婭和阿納托利夫婦通過“家庭兒童”項目獲得基姆欽科基金會的幫助。這個家庭有7個孩子:其中2個親生的和5個收養的。
儘管文件上他們是收養的,但我和丈夫並不把他們當外人,實際上和親生孩子是一樣的。娜塔莉婭這樣指出。
娜塔莉婭:我們接納培養的孩子,都是行為能力受限的孩子。他們都存在支撐運動方面的問題。13年前,我們收養了第一個孩子,直接在產院。當時她非常的虛弱,體重僅有800克。醫生警告說,因天生缺陷,小姑娘將來可能離不開拐杖。但我們成功了。她現在已經13歲,漂亮健康,和其他孩子沒甚麼區別。
記者:國家對養父母付出的勞動給予獎勵。此外,每月還給每個被收養的孩子支付補貼,而且,殘疾兒童補貼數額要更多些。再加上其它一些補貼,比如物業費、公交費和孩子在學校里的餐飲費……
收養孩子家庭的保障是不錯的,但如果有幾個殘疾孩子,那麼再增加些補貼也不顯多餘。娜塔莉婭·庫茲尼佐娃這樣指出。
娜塔莉婭:基姆欽科基金會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還給了我們新房子。當我看到這棟兩層樓的別墅,簡直自己就像長出了翅膀。孩子們當然就更高興了:這裡溫暖、寬敞、應有盡有。每年還可去療養。比如,去年夏天,我們全家去了克里米亞,在海邊度假。
記者:目前,俄羅斯有400多家公共和私人慈善機構,其中大部分是最近10-15年建起來的。和其它國家相比,這一數量並不多。獨立統計也證明瞭這一點:俄羅斯在國際慈善指數中,佔位還是比較低的。
記者:不能認為,一切源於俄羅斯人的吝嗇和心腸“冰冷”。吝嗇和冷漠並不是俄羅斯人的性格。世界各國都知道,俄羅斯總是率先去幫助那些落難者。
記者:專家們認為,俄羅斯人對慈善較少參與的原因之一是大家對慈善機構不信任:他們不知道,所收集的慈善基金,究竟花在甚麼地方了。不久前,全俄輿情調查中心給出這樣的數據:接受詢問的俄羅斯人當中,僅有10%給慈善組織捐贈。但針對街頭乞討者,有25%的人給過錢。
記者:對慈善組織不信任,這一點確實是存在的。但主要原因還不在此。著名博主、“需要幫助”基金會主席米基亞·阿列申科夫斯基這樣認為。
基金會主席米基亞·阿列申科夫斯基:主要問題在於大國家長作風。這種風氣,在刺激我們認為,我們的問題應由其他人來解決,而不是我們自己。這是蘇聯遺留下來的傳統。那時,人是無需個體行動的。由國家、共產黨和政府來做出所有決定。應該摒棄這種思想。
記者:居民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尤其在慈善方面的活動,是公民社會的主要特徵之一。俄羅斯社會面臨的任務是,要讓每座城市、每個地區都有慈善基金會。暫時,全俄一半的慈善基金會位於莫斯科,20%在聖彼得堡,剩下的30%分布在全俄其它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