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洞朗對峙結束後,印軍在邊境地區的活動一直保持活躍,印方公佈了修建基礎設施的規劃,直升機也將被用於爭議地區。在做這一切的同時,印方對阻撓中國在邊境地區修建道路等基礎設施繼續保持濃厚興趣,也似乎躍躍欲試。
軍隊與媒體一唱一和的互動持續刺激了印度社會,引導了不少印度人對中國的負面情緒。這與印度總理莫迪同中國領導人就妥善管控爭議,推動中印關係回到健康穩定發展軌道達成的共識嚴重抵觸。
印軍想多要軍費、在國家對外關係中發揮更大影響力的私利,以及印媒寧願危言聳聽的商業取向一定程度上綁架了印度社會對中國的認知。這使得採取對華強硬路線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增加了印度向美日澳進一步靠攏的內在推力。
不能不說,熱衷扮演大國角色的印度在外交上還相當不成熟,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對國際關係中道義原則和實力原則的認識都很模糊,並且有比較衝動的民族主義。與印度打交道,一套規則很難持續到底,中間容易發生跳躍。
中方認為,中國的對印策略一要堅持原則,二是不必跟它鬥氣。在邊境地區,中國既無需進,也不能退,就是要依法據理處理各種糾紛,要以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為基本目標,同時堅定地回應印軍挑釁性行動,壓制印方的各種任性。
印度的周邊國家也基本是中國的鄰國或近鄰,周邊對兩個國家都是利益攸關區,也是雙方影響力對外拓展的重疊區,北京要與新德里加強溝通,化解後者的戰略猜忌。要讓避免圍繞周邊的戰略衝突成為中印的共同目標。
中國無意侵犯印度領土主權,兩國邊界爭議是歷史留下來的,中方願意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但前提是印度也必須不做單方面的挑釁之舉。洞朗事件已經翻頁,但是印軍看來沒有真正汲取教訓,中方需要告誡、警告印軍。如果他們反復採取挑釁行動,就必須做好早晚將受到解放軍嚴厲懲罰的準備。
中國的國力是印度的數倍,印度主動對抗中國一定意味著它無法承受的戰略消耗。北京奉行與印度交好的基本政策,新德里應該珍惜。中印兩國社會中誰不珍惜睦鄰友好,通過挑動兩國對立謀取私利,都應受到譴責。中國知道,印度文官有充足權力約束該國將軍們的公開言行。中國期待他們那樣做,也會將此當做新德里是否願意發展中印睦鄰關係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