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毫不隱瞞,從實質講,問題不在於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美國關心的是,中國一旦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其廉價商品湧入西方市場。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早前在國會指出,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將使美國在世貿組織面臨最嚴重的訴訟"。如果中國擁有這樣的地位,那麼對該組織成員國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美國加拿大研究所副所長維克多·蘇布尼楊認為,美國針對中國所做的是政治性決定。
他說:"這是一項政治聲明。其實質與中美關係相悖。兩國之間擁有龐大的每年高達6000億美元的貿易額。美國與中國貿易逆差非常大,也就是說,他們非常願意與‘非市場經濟'國家做生意。美國人願意從中國購買商品,與西方國家同類商品相比,可以節約很多錢。有的時候,西方也未必有此類商品。美國在中國有龐大的投資,儘管認為中國是非市場地位國家。"
在這方面,都是按照市場規律運作,這點毋庸置疑。政治體制對此也是支持的,儘管美國試圖找到干擾市場的因素。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不阻礙、相反是在竭力促進市場發展。目前,美國發表各種聲明,有的時候還相互矛盾。一方面,特朗普訪華期間簽署了2500億美元的協議。另一方面,他們試圖弄清,中國在何種程度上破壞了貿易規則。由此可以看出,美國自身有內部鬥爭,其中包括特朗普周邊政治權貴之間的博弈。凡此種種,對中美關係投下陰影。
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外匯金融問題中心專家阿納托利·巴讓對美國的決策給出自己的評價。
他說:"我不認為,這將對貿易領域產生甚麼影響。當然,可能對與華有關係的國際機構融資有些負面影響。儘管中國已經非常強大,其中包括在金融領域。但國際金融機構,首先是隸屬於美國的金融機構,它們並不能對中國造成甚麼負面影響。這是純粹的宣傳手段,其目的是將中國從某種程度上與世界市場隔開,在美國參與的市場關係背景下把中國突出出來。這僅是一種宣傳攻勢,不會使貿易產生甚麼波瀾。要知道,早前西方夥伴也曾談及,中國經濟並不那麼市場化。但這並未阻礙中國侵入美國和歐盟市場。其中也包括貿易入侵。我覺得,美國人的目的是,試圖顯示,中國並未完全按照世界經濟和貿易規則玩遊戲。"
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認為,美國貿易代表處的聲明,是基於過去的陳舊觀念形成的。即其主要出發點是西方處於支配性地位。但這種方式的效果已經不那麼明顯了。
他說:"當前的世界經濟社會仍然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但是西方國家所主導的經濟體系正面臨著不平衡和不可持續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仍然企圖利用既定規則和秩序中的優勢,制約其他國家發展。誠然,目前全球的經濟體系是建立在西方發達國家基礎之上的,這個經濟體系也曾經為全球的經濟發展做出過貢獻,但是如果這樣的體系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全球發展的需要,甚至對當前的經濟全球化發展造成了阻礙和限制。這些發達經濟體實際上是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要求,無法對目前的經濟秩序做出一些改變、改良或改善,他們仍然希望把控目前的國際經濟體系規則的制定權,增強自己的話語權,限制其他國家的發展。特朗普政府此次作出的這一決定就很明顯地暴露出這種企圖,同時,這也是當前國際經濟體系非常不平衡、不平等的一種體現。我們應明確,儘管西方發達國家和日本等國存在上述想法,但他們實際上很難改變社會發展的趨勢,尤其是近些年我們能夠明顯看到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正在快速崛起。因此,西方發達國家一定要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面對現實,讓更多的國家共同協商,對於自己做出的承諾要遵守,否則,其結果只能是逐漸削弱自己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讓其他國家喪失對發達經濟體能夠推動世界發展的信心。"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也指出: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這個概念,並不存在於世貿組織的多邊規則當中,只是個別成員冷戰時期的國內產物。在世貿組織164個成員中,有此國內法的成員寥寥無幾。耿爽介紹,根據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反傾銷替代國的做法,需要嚴格依照中國加入議定書的規定如期取消,這與中方是否滿足市場經濟地位的標準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