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共約有100萬平方公里的鹽鹼地, 植物難以在這種不利環境中生長。中國的鹽鹼地面積大約相當於一個埃塞俄比亞,現在這種土地也可重新進行農業輪作了。
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學者袁隆平向中國媒體表示,如果能夠利用哪怕是十分之一的鹽鹼地,那麼全國的水稻產量將增加20%以上,也就是增加5000萬噸,足以養活2億人。袁隆平現年87歲,他所領導的團隊沒有從零培育出新的水稻種類,而是把現有的水稻亞種的收成增加了一倍。這些稻穀亞種是上世紀70年代培育的,當時中國學者們為了努力養活迅猛增加的居民人數,而開始尋找能夠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種類。他們在廣東省遂溪縣發現了一種水稻亞種,但一公頃的收成僅有兩噸,僅為普通水稻的三分之一,沒有種植意義。現在的水稻產量增加到了商品指標的水平: 每公頃收成4.5噸。
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所長那中元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目前按照工業規模種植海水稻是否現實。他說:
"所謂的‘海水稻'作為一個新的稻種出現,這是一件好事,是應當予以肯定的。但是從目前的試驗情況來看,將其稱之為"海水稻"還為時過早。因為海水平均含鹽量為4%,近海海水的含鹽量至少也在2%以上。現在研究的這一稻種要在含鹽量為6‰的情況下可以栽培,在海水和淡水混合的地方含鹽量一般要在1%以上,那麼要人為地製造含鹽量6‰的地方,恐怕這樣的地方不是很多。中國自解放後就曾進行過鹽鹼地治理,最早的治理就是種水稻,洗鹽壓鹼之後種植水稻。我要強調的是,當時是中國的水資源還很豐富。但是改革開放以後,林木破壞嚴重,水資源急劇減少。那麼水資源減少之後,再用水沖洗鹽就不可能了。過去那些用水改造的鹽鹼地也就全部荒廢了。現在中國的問題不僅僅是耕地,最嚴重的是水資源問題。中國的水資源總量本就不多,河流從1991年到2012年已經減少了55%,現在中國水資源十分緊缺,再希望用水製造出含鹽量為6‰的地方種水稻,這是不現實的。而且,水資源污染也是一個問題。如何將技術改進至能夠在含鹽量為1%到1.4%的地方種植水稻,才是有前景的。在中國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要造福老百姓,還有待努力。"
科羅斯季科夫在為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所做評論的最後指出,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黃仕文(音譯)表示,海水稻之所以價格高,原因可能不僅在於它具有異域風情,還有益於健康。海水是在水稻中存活的疾病和細菌的天然殺手。他指出,這降低了農藥的必要性,使水稻更有機。他指出,海水稻的研發者們剛剛踏上征途:目前水稻不是在純海水中生長的,而是在嚴重稀釋的海水中生長的,含鹽量僅相當於海水中的五分之一。但他相信,這一想法具有光明未來:它有助於把沒有生命的荒漠變成稻田,在出現規模效應後,海水稻的價格也會逐漸降下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台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