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際人才競爭力整體水平不高,按百分制來換算,只有上海以65.17分跨過及格線。這都應歸功於上海的開放、高新以及良好的工作環境。繼上海之後是北京、廣東和江蘇。在外國人看來,上海的工作機會比其他城市大得多,生活氛圍和方式更像國際大都市。
沿海省份江蘇的表現好得出人意料,許多指數高於北京。中國社科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認為,其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高,外企存在的歷史長,省政府吸引國際人才的政策好。例如,據中國媒體報道,江蘇泰州醫藥高新區為每一位有博士學位的外國人提供2萬元補貼,為買房者提供15萬元補貼。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較少能引起國際人才,因為工資較低,社會保守,還有文化和語言上的障礙。此外,報告還強調,外國人不太容易拿到中國長期簽證。例如,剛畢業的大學生實際上根本就拿不到,因為中國要求必須工作兩年後才能申請工作簽證。目前中國政府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還指出,在中國近年來青年專家們的境遇得到很大改善,中國擁有提升排名次序的巨大潛力。報告作者認為,中國的教育系統和就業政策正不斷完善,通信能力和技術水平正不斷上升。還制定了專門計劃,例如,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向自己開公司的所有碩士畢業生提供銀行貸款。《生意人報》記者米哈伊爾·科羅斯季科夫指出,這一政策也有助於吸引那些掌握漢語、瞭解中國、擁有專業知識且能放眼世界的外國青年人才。
中國教育部智庫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志民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就上述報告的結論給出了自己的評價。王志民說,首先,這兩份調研報告中所撰寫的中國吸引國際人才的現狀基本符合實際,但是沒有完全看到中國在吸引海外人才競爭方面的潛力和發展趨勢,這是兩份報告所共有的一個缺陷。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已有近四十年了,在人才引進上取得了一定進步,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人才引進也不斷增加。但是要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分為兩個時期——初期以加工業為主,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於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相對較小。
當被問及中國還能為吸引國際人才做些甚麼以及能否成功時,王志民回答說,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高校科研機構,另一個是企業。目前兩方面對海外人才的吸收數量都在增加。儘管我們現在還是起步階段,但是中國在這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和良好的發展趨勢。總體而言,中國的國力如今大大提升,我們有實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人才培養、研發條件提升和薪資待遇提高方面。中國目前吸引海外人才的潛力僅次於瑞士,位列世界第三。但是外國和人才瞭解中國仍然需要一個過程。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中國軟硬件條件的改善、制度的創新以及吸引人才力度的加大,會有更多的海外人才來到中國。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台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