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首席戰略師指出:“對我來說,和中國的經濟戰就意味著一切。我們應當對此給予瘋狂關注。如果我們繼續處於下風,那麼不出5年,最多10年,我們就會觸及永遠無法翻身的拐點。”從採訪可以看出,美國為防未來經濟戰失利而做出的最新動作是採取強硬措施,保護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知識產權,制止中國鋼鋁產品傾銷。這實際上是班農基於不久前啓動或正在開展的對華調查作出的預判。
俄羅斯政治信息中心主任、政治學家阿列克謝·穆欣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這種高級別的官方人士發表的聲明“非常重要”,表明美國的經濟和政治領導地位遇到了嚴重挑戰:
“在政治層面,這一領導地位受到俄羅斯的質疑,經濟方面無疑受到中國的挑戰。班農這些話應當會在特朗普政府和受其影響的美國盟友中引起一定反響。我認為,中國應當會因此有所反應,而美國將基於這些反應制定東方行為戰略。美國試圖借此團結彼此關係緊張的精英分子,動員特朗普身邊的某些壓力集團。特朗普表現得信心滿滿,非常希望成為真正的國家領袖。儘管他坐在總統的位置上,但現在還不算真正的國家領袖。中國通常對美國發表的聲明持謹慎態度。我不認為中國領導人在現階段會做出公開回應。中國很可能會繼續履行自己的方針路線,只會將美國官員的話當成贊揚和對自身功績的認可。”
美國最擔心的不是中國變得更富有,而是他們再也不能制定遊戲規則,不得不考慮各方的意見。他們擔心不能壟斷決策權,不能將己方解決地區或全球危機的政治戰略強加於其他各方,害怕這些機制具備集體合議性質。俄羅斯遠東研究所專家亞歷山大·洛馬諾夫分析了美國不得不公開承認與華打經濟戰的原因,預見到美國會在這場戰爭中遭受重大失利: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已經是板上釘釘了,但不是一兩年就能實現,而大概是班農說的那個期限,也就是本世紀20年代末,亦或是30年代初。從購買力平價來看,中國已躋身世界第一經濟體,現在要看它向頭號經濟體的推進速度有多快,有多麼堅決。美國有兩種方案擺脫現有形勢。”
第一種是,美國需要做好思想準備,逐漸習慣不是世界霸主的事實。如果美國人能夠說服自己,會變成第二經濟體,但同時仍然保有影響力,受人尊重,多行善舉,除自身利益外,還關心整個國際社會的利益,這對美國來說將是一個不錯的方案。第二種是史蒂芬·列農的話中閃現出的恐慌反應。就像火車要開走了,試圖做些這樣的事情讓中國的發展停下來,挑起外部衝突,試圖破壞中國國內局勢,只為留住美國的優勢。這對雙方來講都是相當糟糕的方案,可能會導致北京和華盛頓嚴重疏遠,很難繼續開展合作。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陶文釗提醒,美中經濟戰將變成一場全球性災難:
“美國國內關於中美兩國關係,包括中美經貿關係的評價都是存在不同意見的,即便在特朗普政府中也是如此。特朗普的主要戰略顧問史蒂芬·班農和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彼得.納瓦羅所代表是的美國極端經濟民粹主義——他們總是認為,在中美兩國經貿關係中是中國贏了,美國輸了,且美國對中國有很大的貿易赤字,美國向中國輸出了幾百萬個就業崗位……特朗普在選舉期間也一再表達類似觀點。但是實際上這並不是特朗普政府中多數人的意見,更不是美國社會多數人的意見。美國近些年經濟上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工人失業是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帶來的一大趨勢,我想,美國不可能再把很多的低端製造業搬回美國。最近,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委派貿易代表研究是否就中國涉嫌侵犯知識產權及強迫技術轉讓展開調查。中國商務部對此已經明確作出回應:如果中美打貿易戰,對誰都沒有好處,沒有贏家,只能是雙輸。此外,這個問題其實很清楚,如果美國向中國發起貿易戰,中國可以回應、報復的手段很多,不會束手待斃的。但是這樣對美國、中國乃至世界貿易都沒有好處。中美兩國都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應符合組織規定。如果美國對中國個別的貿易領域不滿,可以訴諸世界貿易組織進行裁決,當然,中國也有權利訴諸該組織解決問題。我們是肯定不希望雙方打貿易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