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組數據也很有意思:65%的中國買家是現金支付,26%是按揭。21%住宅用來投資,39%是休假住所或者投資對象,8%用來做大學生宿舍。
觀察家們發現,中國資本“狂潮”是在中國房地產過熱和中國嚴格限制資本外逃背景下進入美國的。再有,中國資本的湧入是在國際房地產投資下降期間發生的。與1年前相比,起碼下降了10%。
遠東所專家亞歷山大·羅曼諾夫認為其中有兩大原因。一是中國人財富的增長;二是在美國有住宅,被中國人看成是形象的符號和舒適生活的元素。
他說:“有的時候,中國人的舉措也是俄羅斯人略微知曉的賺錢清潔。如果你和中國同行交流,總能聽到,誰在哪裡購買了住宅,誰購買了第三套又在投資第四套房子。中國經濟連續增長了30年,每年都在出現更多的錢。這是中國投資的動力所在。我覺得,在美國購買的房產,並非是買家第一套房產。他們買房,其目的是健康和正確的:就是為了賺錢,為了給自己和下一代創造舒適的生活條件。而且,美國又是中國人求學的地方。我不認為,這是中共的某種決策。也就是說,鼓勵大家買房是為了影響美國的政策。”
亞歷山大·羅曼諾夫認為,美國公眾和政策圈子針對中國人買房的緊張感已經持續了多年。觀察家們對此也有過論述。這說明,美國已經失去以往對自己實力、吸引力和凌駕於所有人的絕對自信。這與美國人批評俄羅斯似乎使用黑客手段干涉美國大選同出一轍。
他說:“俄羅斯把這看成是玩笑或幽默。但在美國,這幾乎是主權的喪失,因為外國黑客在試圖任命美國總統。我覺得,對中國房地產‘狂潮’的歧見是同一個鏈條上的想法。儘管最初看起來彼此並不相干。有種感覺,美國已在失去自己的絕對領袖地位。目前,這個國家依然最為富有,最有發達。但中國實力的增長和力量對比的改變使美國出現與世隔絕的趨勢。美國人想封閉起來,不希望外國人購買房產和企業。由此出現了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要求中國不要銷售廉價鋼材。這種心理有點類似美國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狀態。大家認為,如果外國人不在美國買房,那麼美國人自己可以買到廉價房產。儘管房產銷售可更好地促進美國經濟。也就是說,這裡沒有任何可供批評的經濟和政治基礎。更多的可能是,美國人對目前世界變化不隨其願感覺不爽。”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首次超越新加坡,成為亞洲在世界房地產市場上的最大買家。香港位居第三,然後是韓國和日本。正因為中國資本的崛起,才使亞洲成為世界房地產的最大投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