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存在了四年。有68個國家參與,佔全球GDP的40%。中國在努力讓此倡議具有越來越大的全球影響力。“一帶一路”論壇是中國回應達沃斯和G20峰會的產物。美歐領導人沒有出席,雖然華盛頓向北京派出了美國總統特別助理波廷傑,但當選官員和政府部長都沒有去北京。中國認為,“一帶一路”是一個能給全球帶來益處的項目,可幫助成千上萬的人擺脫貧困。而另一些國家則對該項目有著自己的看法。該倡議越來越經常被中國公司用於逃避對資本運轉的控制,以國際投資和合作為藉口把資金轉移到國外。甚至印度都對該倡議持懷疑態度。新德里對該項目“深表懷疑”,首先是對中國資助巴基斯坦在喀什米爾搞的建設項目。大家還想知道萬一中國資助的項目失敗怎麼辦。一些專家還警告說,其中一些項目造價極其昂貴,幾乎不會給其支持者和當地居民帶來任何好處,CNN指出。
英國《金融時報》關心的則是另一個問題:5到10年後新絲路的建設是否能被人作為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階段或者是個耗費許多資源而虧損相當嚴重的項目而回憶。表面上看一切都顯得很有魅力。亞洲的資金需求非常大,加強地區內部的聯繫,或將有助於加快增長和經濟融合。北京在周邊一些伊斯蘭國家成功地同恐怖主義作鬥爭,指望貿易和投資的擴大將帶來就業崗位和穩定。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只有全球性的政治遠見,而沒有實際上的投資計劃。中國官員證實,新絲路可以最終消除許多國家工業由來已久的產能過剩,為出口其產品提供新的可能。這種觀點並不正確。諸如鋼鐵業的產能過剩在鄰國市場非常嚴重,新絲路項目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從節省角度看,水泥和玻璃產品不可能出口很遠距離。而在不穩定的市場,像巴基斯坦和中亞國家,存在投資成本難以收回、項目失敗的危險。歐洲企業希望“一帶一路”能為在華經營提供更多的機遇。對中國歐盟商會成員進行的年度調查結果證實了這一點。他們認為,進入市場的法律障礙和限制仍是他們不得不應對的棘手問題,英國《金融時報》指出。
德意志新聞社報道稱,參加“一帶一路”峰會的29個國家支持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德國呼籲中國減少對德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限制。“一帶一路”倡議本應符合“互利共贏的開放的全球化”的精神。此次北京峰會討論了北京沿古希臘貿易線路“絲綢之路”建設運輸走廊網絡的問題。習近平許諾將為建設新港口、道路、鐵路和其他設施新增1000多億歐元。在此次峰會上還討論了有德國和其他歐盟國家參加制定的貿易協議。但是各方在這方面暫時未能取得共識。對這樣一個宏偉的全球性倡議,四年時間不長。迄今為止還很少有人知道新絲路。官方也沒有關於精確線路和主要交通樞紐的資料,參與該項目的國家的準確數字也不確定。暫時中國只是說有65個國家感興趣。目前有關“新絲路”的一切都基於對新絲路個別項目的分析,或者中國官方人物少有的、簡單的聲明,德意志新聞社指出。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稱,“新絲路”的概念很靈活,其目的是為了擴張。該項目的靈活性表現在,北京根據有關國家的反應而對“新絲路”的細節不斷進行校正。而擴張則表現在,將覆蓋越來越多的地區和領域,例如,建立中國控制的通信渠道。中國這個宏偉項目與全面通信戰略相適應。北京一直努力讓“新絲路”被視作一個經濟倡議,而不是地緣政治項目。中國政府強調,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參加到該項目中來,它能給所有參加者帶來好處。中國希望以此消除許多國家對“新絲路”所持有的懷疑和不信任態度,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的文章作者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