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發射衛星收集二氧化碳排放數據是觀測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 flickr.com / Climate and Ecosystems Change Adaptation Research University Network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碳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張鵬在接受俄羅斯“衛星網”採訪時表示,儘管美國和日本都有二氧化碳觀測衛星,但是這兩個衛星的技術難度很高,採集的樣本也很少。現在中國又發了一顆,全球就有三顆了,這就大大提高了全球捕獲二氧化碳樣本的信息,為科學家獲取更多的二氧化碳衛星數據提供了保障。

衛星網: 您如何評價中國發射首顆二氧化碳監測實驗衛星TanSat?

中國首顆碳衛星發射成功 可監測全球二氧化碳濃度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首顆碳衛星發射成功 可監測全球二氧化碳濃度
張鵬:第一,我想談一談技術層面的意義。研究星載二氧化碳觀測技術難度非常大。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少,其在大氣中的含量約為400ppm。同時,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又是一個非常穩定的氣體,變化非常小,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量也只是400ppmv中的10%左右。因此,要從太空中去觀測這樣的氣體,技術難度相當大。中國能夠從衛星上實現這樣一種觀測,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保障太空中的高光譜分辨率和信息噪聲比,才能捕捉到相關信息,因此,這是觀測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第二是科學層面的意義。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一種溫室氣體。工業化以後,二氧化碳濃度在大氣中持續升高,國際氣候協調組織曾發佈氣候評估報告稱,全新氣候的變化與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有關。但是目前人們對於二氧化碳含量是如何增加的,以及二氧化碳的全球分布狀況還不是很清楚。現在地基觀測只有不到300個站點,要想用這些有限的地基站點去瞭解全球二氧化碳分布情況,所獲得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科學家提出通過衛星進行觀測。現在儘管美國和日本都有二氧化碳觀測衛星,但是這兩個衛星的技術難度很高,採集的樣本也很少。現在我們又發了一顆,全球就有三顆了,這就大大提高了全球捕獲二氧化碳樣本的信息,為科學家獲取更多的二氧化碳衛星數據提供了保障。有助於人類更好地瞭解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及碳循環情況。大氣當中的二氧化碳是人類活動排放的,這是"源",同時還有一些吸收二氧化碳的東西叫"匯",例如海洋、植物等等。到底甚麼東西在排放,又是甚麼東西在吸收,這是關於碳循環的科學問題。
第三,社會治理層面的意義。現在大家都在提倡生態文明、綠色生活。為了應對氣候變化,90年代就提出了《京都議定書》以及後來的《巴黎協議》。尤其是中國,中國的經濟近幾十年來發展迅速,而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發展是成正比的。中國會承擔起減排的國際責任。只有更好的獲取衛星觀測信息,清楚哪些經濟活動與碳排關係密切,才能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促使政府科學地進行經濟目標的設定,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 flickr.com / NASA Kennedy美國氧化碳觀測衛星
美國氧化碳觀測衛星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美國氧化碳觀測衛星

衛星網:碳衛星對於霧霾的治理有哪些意義?
張鵬:首先,溫室氣體和霧霾是兩回事,不過他們都是人類活動帶來的,尤其是工業發展。現在人類面臨兩大挑戰,一個是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溫升高,另一個就是霧霾,我們又將它稱為大氣氣溶膠。我需要強調的是,這個衛星並不是監測霧霾的,而是用來監測溫室氣體的。這對於霧霾的治理並沒有直接意義,但是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瞭解霧霾,從而有助於政府進行科學決策,對治理霧霾產生積極作用。

衛星網:中國政府目前有哪些關於治理霧霾的具體方案或計劃?

俄科學家正在研制一種防治霧霾的多功能催化劑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科學家正在研制一種防治霧霾的多功能催化劑
張鵬:霧霾的治理已經偏離了今天碳衛星這個主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要負責空基觀測,我們對於霧霾和溫室氣體都有觀測手段。我們將觀測到的信息提供給相關部門。這些部門會根據這些出台關於溫室氣體減排和霧霾治理的一系列計劃。當然,霧霾的治理目前而言更加迫切,這就是眼前的事,比如北京,只要氣象穩定,就會有霧霾。其實中國政府部門有一套從科學研究到具體措施的完整計劃,且也正在逐步落實。但是霧霾的治理需要綜合的手段和措施,同時也需要較長的週期,至少需要五年到十年。倫敦治理霧霾曾花費了二十年左右。此外,從衛星觀測角度來看,霧霾成為熱點問題是從這兩年開始的,但是早就觀測到了大氣氣溶膠的存在。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地區,霧霾最嚴重的時期是2013年和2014年。但是近兩年隨著大家意識的提高和政府治理措施力度的加大,已經在逐漸好轉,只是還沒有達到大家預期的效果。能夠看到的是,所有人都在積極應對。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