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波赫(Rafael Poch)在1988年至2002年之間擔任西班牙《前鋒報》(La Vanguardia)駐莫斯科記者。他回憶說,12月8日夜,蘇聯事實上已經不復存在,但無人在紅場上慶祝,也沒有哭泣的人們。四顧茫然的感覺主宰了周遭的一切人。波赫在接受衛星新聞社採訪時回憶說:
"這是令人憂鬱和奇怪的一天。"對他來說,在這一歷史時刻最重要的是"錯過的機會"。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擔任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總統的蘇聯可能最終"與冷戰一起終結"為未來的和平開闢道路,"國際社會在未來將能夠應對諸如全球變暖或貧富不均等全球性挑戰"。
赫補充說,"西方傾向於放棄這種機會,他們認為蘇聯作為大國解體是衰落的表現,應該利用這種衰落,突擊進入單極世界的烏托邦"。他說,這導致"西方企圖控制中東,而以災難告終。西方還傾向於多極世界的強權,結果出現‘混亂的局面',應該對此負責的不是蘇聯,而是蘇聯的競爭對手們"。
蘇聯解體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波赫說,"沒有人預料到解體"。他認為,只有外部勢力才是蘇聯解體罪魁禍首的理論不太有說服力。按照他的看法,蘇聯之所以不復存在,首先是因為內因,其中包括艱難的社會經濟狀況。
很少有人對蘇聯解體漠不關心。據衛星新聞社在後蘇聯空間國家的調查結果,總體來說,中老年人對生活在一個國家有很重的情結。比如在俄羅斯:年輕人中有25%支持蘇聯、63%反對;中老年人中64%支持、28%反對。在白俄羅斯,有34%的年輕人支持,57%反對;而中老年人則有53%支持,28%反對。
在中亞國家,對蘇聯的懷舊者人數要比預期的少些。比如在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前者青年一代中有35%支持蘇聯、56%反對,而中老年人當中有61%支持、27%反對。而在吉爾吉斯斯坦,青年人中有37%支持、48%反對,但中老年人當中有60%支持、30%反對。
社會學家們指出,生活越貧窮和艱難的人民,對蘇聯的懷舊情結就越深。當然,年齡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越年長者,對那個時代的社會保障和富裕程度記得更清楚 (儘管蘇聯時期生活也不容易,但蘇聯解體後的生活狀態不可比擬的更為艱難)。鄰國、其中包括中國都在深入地研 究那個時代。中國嚴肅研究那個時代,試圖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來釐清蘇聯和共產黨崩潰的原因。針對這個題目,已經書寫了數十種著作和文章,舉辦各種學術研討會和圓桌會議。主流結論是:蘇共因嚴重脫離人民、枉顧期望與憂慮而滅亡。中國共產黨領導層所展開的反腐攻勢、試圖復興共產運動理想的原因之一也在於蘇共的痛苦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