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對市場缺乏信任和投資受限也使中國企業不得不囤積現金。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雅科夫∙別爾格爾以上觀點表示部分贊同:
據彭博社評估,對投資新項目或購買股票合理性缺乏信心致使中國企業的現金儲備超過1.2萬億美元。不過許多專家指出,這與國際貿易下滑和金融證券市場波動有關。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 張菲在接受衛星新聞網採訪時對中國公司現金積累增長的主要原因作出了自己的評述:
“一是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貿易持續低迷;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國內外有效需求不足,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和其他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企業盈利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利潤越來越低,因而導致投資意願下降。二是中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導致企業謹慎投資,一些新經濟領域和公益性、民生性行業領域不應由政府投資擠出民間投資,應該更加鼓勵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因此,需要更加接地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措施和更為公平的營商環境,從而改變企業謹慎投資、不敢或不能投資,導致企業手中持有大量現金的狀況。”
現金適度流入中國經濟是推動企業積極發展的方法之一。企業明顯需要時間來迎合財政部門,擔心公司債務是最大的心理障礙。此外,企業還意識到,在經濟低速運轉的情況下,資金回報率會比之前低。何況外國媒體稱,上半年中國公司債券市場發生了17起違約事件,比2015年全年多一倍。
俄羅斯現代發展研究所專家尼基塔∙馬斯連尼科夫指出,財政部門也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大量注資、對企業等發放貸款是中國財政部門對此表示關切的直接證據。儘管今年初有所放緩,但之前幾個月的注資規模甚至高達萬億元。所有觀察員立即得出結論稱,壞賬已觸底,要麼已經無法輓回,要麼已經瀕臨危境。債務總額在GDP中所佔比重和公司債務月增量顯示,若形勢繼續惡化,就將出現公司大規模違約。政府預見到這會給政府和央行聲譽帶來一定的社會政治影響,正嘗試全力規避。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形象或因此黯然失色。”
在去年股市暴跌背景下,中國拓展了外國投資者收購股份的可能。設立了新的交易平台,吸引外資注入,其中包括石油期貨交易所和黃金交易所。與此同時,還採取措施提高人民幣兌換透明度。這也是政府向那些對投資持觀望態度的中國企業發出的強大訊號。至於中國企業對這一訊號的消化程度,則不僅取決於中國經濟本身的健康狀況。全球金融資源紛紛退出新興國家市場,而這不能不促使中國企業積累資金,放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