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郭延軍對中國與鄰國在此問題上的合作進行了分析:
“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合作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各方在很多領域的合作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如果一定要說有甚麼阻礙的話,就是在2010年,下游五國遭遇嚴重乾旱,一些國家的媒體就指責稱,是中國在上游修建大壩引起下游乾旱,後來經過湄公河委員會等方面的協調,澄清了此事,乾旱並非中國家修建大壩引發的。但是這一事件還是對中國同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合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給中國外交施加了很大壓力。此後,中國也認識到同湄公河國家開展全面合作,尤其是水資源合作的重要性,從10年至今,中國和下游五國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加強全面合作。2015年11月召開的瀾湄合作首次外長會議中也制定了較全面的合作計劃,涵蓋政治、安全、經濟、人文領域的各項合作。這表明中方同下游五國都有意願進一步加強合作,我相信,各方面臨的困難也會在未來的合作中迎刃而解”。
為盡可能解決大湄公河次區域水資源分配的尖銳問題,壓低鄰國在三亞峰會前對自己的批評聲,中國此次首度同意向他們提供本國水電站的工作制度信息。而這些資料此前均屬戰略信息,不予公開。
這個例子再次證明,中國有能力借助軟實力將國際政治中尖銳棘手且有時突如其來的挑戰化解為長期互利合作。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東盟中心主任維克托∙蘇姆斯基因此將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列入具有地緣政治意義的重要會議:
“無論是在東亞的大區域背景下,還是在中國嘗試向全球各個可能方向挺進的背景下,這無疑都應得到應有評價。當然,中國與東南亞直接毗鄰地區是其主攻方向。我當然會拿三亞峰會與不久前的美國-東盟加州峰會和東盟四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甚至南海緊張局勢作比,南海問題也涉及湄公河國家。這就是中國通過一定方式平衡區域政策與不符合其利益的競爭對手的經濟一體化活動的所有嘗試。這些舉措富有成效,因為它們與具體項目、多筆貸款及改善中國合作夥伴的經濟形勢前景都實現了對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簽署52份合作協議後,中國通過地區合作加強全球影響力的傾向呈現加速態勢。中國為這些國家及所有中東國家提供的組合貸款、商業貸款和優惠貸款總額達550億美元。習近平還在去年11月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預告會投入同樣金額與非洲國家發展10個合作方向。
有理由認為,中國外交的這一方向還將在習近平3月28至30日訪問捷克期間得到加強。捷克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16+1合作”)機制的成員國之一。該合作機制已舉行4屆峰會,中國總理均親自出席。中國在此機制框架下發放了數十億歐元貸款,同樣主要用於基礎設施項目。同與湄公河國家合作一樣,也使用人民幣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