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東北大城市居民來說,俄羅斯食品上餐桌早就習以為常了。比如在900人口的哈爾濱市,很難找到沒有品嘗過俄產格瓦斯、冰激凌、酸奶油或黑麵包的人。僅在道里區,就開設了20多家經銷俄羅斯商品的店面。甚至在大型超市,也設有俄羅斯商品專櫃。儘管價格比中國國產貨價高,但還是供銷兩旺。原因在於,首先是俄羅斯食品質量要比中國國貨更好、更健康些。再有,盧布貶值,也給中產階級帶來了福音。
俄產商品出口中國速度極快,儘管因能源載體價格下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而導致兩國貿易額不斷下降。結果是相當矚目的,有的商品供應量增加了數倍。比如2015年上半年,出口到中國的瓜子油量增加了千倍、巧克力增加了20倍、蜂蜜增加了10倍、啤酒增加了4倍。與此同時,出口商品種類也在不斷擴大。據俄羅斯海關總署資料,目前,運往中國的俄羅斯產品種類已達1500種,其中1/3是農產品和食品。
但所取得的成績離願望相距甚遠。從實質來說,在中俄市場上也起不了甚麼"風浪"。比如,向中國出口瓜子油,儘管從年初開始增加了千倍,但在俄羅斯產量中佔比不到0.5%。中俄雙方可增大供應量,專家們這樣認為。那麼,中間的障礙是甚麼呢?
據莫斯科國際商務學院中國中心主任娜達利婭·彼切利查觀察,俄方商家在試圖進入中國市場時經常出錯,首先是那些中小企業。她說:
"中國人經常說:請給我們食品。俄產蜂蜜和巧克力在中國銷路不錯。中國人準備購買俄羅斯食品,而且俄產食品是生態清潔的。但我們很多企業家不知道這個市場的運行規則。首先,要在中國找到可以交流的夥伴:中國人通常是和具體的可信任的人打交道,而不是企業。再有,應該明白,將產品帶入新的市場需要一定的花銷。"
有的時候,在中國的花銷要比其他國家高。娜達利婭·彼切利查這樣指出。比如,在商品取名用詞方面需要某些支出。有過這樣的案例,有的商品在中國銷路不暢是因為俄語名稱不那麼上口。有的時候,為了迎合當地的習慣,需要改變包裝、氣味或者產品的顏色。再有一點,重要的是商品保護。如果說,歐洲生產者在中國做生意,首先要做的是商標註冊,而俄羅斯人恰恰要在這方面省錢。
其結果是,中國出現了很多俄羅斯產品"克隆",而那些"本真"公司卻無法控制"水貨"。因為已經沒有了法律訴求基礎。考慮到對俄羅斯商品的巨大需求量,可以說,中國是巨大的"金礦脈"。但也要明白,這個市場也是相當複雜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