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該報曾報道稱,美國準備對那些似乎從在網絡上剽竊美國商業秘密中獲得好處的中國公司和個人實施一攬子前所未有的經濟制裁。制裁本可以在習近平訪美前實施,以為這樣可以在他九月底訪美之前多少冷淡一些訪問氣氛。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汪曉風在接受衛星網採訪時就此評論道:“孟建柱本人是政法委書記,作為主席特使訪問他國並不常見,以往通常是外交部長。孟建柱訪美時帶了公安部、國安部、公信部、商務部和網安部人員,這些部門基本是和網絡安全相關。我想,他們將和美國的相關部門有一個深入的交流。在美國是否不懷疑中國公司參與了對美網絡竊密的問題上我認為,看新聞無法做出這一判斷。孟建柱訪美首先是為雙方瞭解事情本身情況,相互交換意見,可能也會談到具體細節,比如相關證據等。而這並不意味著解除了對中國的猜疑和對中國黑客的指控。”
孟建柱似乎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至少在習近平訪美之前“不會有任何制裁”,同孟建柱會面的美國官員向媒體透露。
華盛頓沒有採取對華制裁以宣示其贏得兩國網絡戰,這樣一來,中國領導人的美國之行將不受影響。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拉林就此評論道:“我從最一開始就認為,美國人未必會在訪問前實施制裁,但就是為了不破壞訪問的氣氛——因為這是很嚴肅的,當中美關係日趨緊張之時,訪問非常重要。也不會訪問後就實施制裁,因為訪問時會達成某種一致,將簽署某些文件。在此背景下實施制裁,似乎不太體面、也不好意思。何況,中國很有可能將採取應對措施。但是原則上美國有教訓中國的意思,所以不排除實施某些制裁的可能,這會引起中國的反制裁。這將更加惡化雙邊關係。這種可能也不排除。雖然畫了紅線,但總的來看,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不想越過。”
政治學家葉夫謝耶夫認為,威脅制裁不過是一種交易。美國企圖借此從中國那裡就某些問題獲得有利於自己的讓步。從這個角度看,決定暫時不實施制裁,也是對中國的一種施壓,也就是說,如果中國不讓步,就將制裁。葉夫謝耶夫接著說:“或許,美國人希望,如果他們用制裁來威脅,就能在談判中更佔主動。但是我不認為真是這樣。中國會讓步?會做出哪些讓步?例如,會緩和同日本的對抗?這根本不可能,尤其是考慮到安倍晉三首相都沒參加北京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中國會在南海問題上讓步?我想,也不太可能。這個問題會在同奧巴馬的會談中提到,但我明白中國的立場會有甚麼樣的改變。我暫時看不到中國的形勢會讓它向美國人做出讓步。”
美國企業的立場有可能也對決定不對華使用“制裁”語言產生了影響。它們深知本來希望在習近平訪美期間可以簽署新的合同,而這個短視的政治舉措將會帶來何種後果。其中,峰會期間有望簽署對華出口大批黃豆的合同。而波音公司打算同中國夥伴就在美國境外設立首家組裝工廠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