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的芭蕾》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6月13日開幕)期間與中國觀眾見面。該片何以征服俄羅斯觀眾?出席莫斯科首映式的莫斯科大學藝術系博士生王小星同我們分享了她的看法。
和其它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題材影片不同的是,芭蕾元素貫穿了整部電影。影片中反復出現的《天鵝湖》音樂選段和白天鵝形象不僅體現了俄羅斯深厚的藝術傳統,也象徵著人們對美和自由的永恆追求。
影片中人物繁多,故事情節複雜,以戲劇性的手法再現了“黑土地上的最後一戰”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劇情圍繞著美麗善良的女主角鵝兒一家不顧自身安危救下被日軍通緝的受傷的蘇聯特工安德烈展開,最終鵝兒的父親、弟弟和舅舅均死於鬼子的槍下,她和安德烈跨越民族的真摯愛情也被戰火無情地扼殺。導演並沒有把重心都放在戰爭場面上,而是講述了動蕩時代中一個個鮮活人物的命運,他們代表了普通的女人、男人、母親、父親、女兒、兒子。與許多中國當代戰爭電影不同,因而顯得難能可貴的是,《戰火中的芭蕾》從中、蘇、日三國人民的視角對戰爭進行了反思,借助女主角母親放下仇恨收養了日本軍官的遺孤這一情節設定展現了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火無法泯滅的人性的光芒。
一如俄方導演米哈爾科夫以往的作品,影片的視覺效果美輪美奐。 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充滿俄羅斯風情的中蘇邊境小鎮宛如精緻的油畫。電影開始時,中國和俄羅斯的孩子們在東正教堂中用古斯拉夫語唱聖詩的場面令人動容。及至影片結尾,白樺林中的女主角一身紅裙,在愛人面前翩翩跳起芭蕾《天鵝湖》的動人畫面尤其讓人印象深刻,與硝煙瀰漫的血腥戰爭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男主角安德烈與失散多年的母親,麵包房女主人、鵝兒的芭蕾教師柳芭重逢的橋段更是感人至深。
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中俄兩國演員的精湛演技,女主角扮演者曹舒慈的表現可以用驚艷來形容,很難相信她從來沒有受過專業影視訓練
米哈爾科夫曾經拍出過《烈日灼人》、《西伯利亞的理髮師》等經典影片。如今,當電影里時不時出現其特有的俄式幽默時,當我們看到油畫般的俄羅斯風景鏡頭時,就彷彿又看到了我們熟悉的那個米哈爾科夫.
如果從專業的影視批評視角來看,《戰火中的芭蕾》有諸多不足之處,儘管如此,對於喜愛戰爭和浪漫愛情題材的影迷,尤其是有著“俄羅斯情結”的中國觀眾來說,這部電影仍然值得一看。
如今,中國和俄羅斯兩國間的合作涉及各個領域,《戰火中的芭蕾》可以視為兩國影視合作的第一份成果。作為中俄合拍片的領軍作品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獻禮片,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成功的完成了任務。在未來,相信兩國影人必定會跨越文化差異,一起拍出既具備較高的藝術水準,又符合市場規律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