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居民都知道,這些奇形怪狀的山地作何用途。但是,不允許公開對外談論且不允許在媒體上曝光。原來,這些“小塊地”是朝鮮農民和市民的私用農地。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朝鮮農業集體化如火如荼。當時,所有農民都必須轉變成集體農莊工人。總體說來,這些集體農莊是對蘇聯集體農莊的拷貝,但它們和蘇聯的區別是,園田地的大小受到嚴格限制。
上世紀90年代初,朝鮮農業狀況惡化。農民和小城鎮居民的反應也是可以預知的:它們開始在隨意佔據的山地上從事農產品生產。由此出現了第一批“小塊地”。
朝鮮政府機構有段時間曾試圖遏制這種現象,但很快發現,“小塊地”的存在,可以大大減輕農產品短缺問題。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政府對“小塊地”採取容忍的態度。在正式層面不予承認,但也不那麼嚴看死守。
與此同時,“小塊地”也變成了朝鮮經濟中的重要部分。對很多困難家庭、尤其是常常拿不到供應卡的市民來說,在自家小塊地上耕作收穫幾乎是主要的生存源泉。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一段時間里,這些區塊的部分主人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農場。甚至,在北部省份,“小塊地”的面積可達5000 – 7000 平方米。“地主”憑自己已經無法完成耕種,因此不得不外雇工人。
最近5-6年,富裕的朝鮮人開始把“小塊地”視作有利可圖的投資對象。而且,它們的價格不高,也很容易找到工人,政府對此也是睜隻眼閉隻眼,但其收入確實穩定的。
當然,“小塊地”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首先是對山地土壤造成了侵害。但從總體看,這些私家園田地的存在,對解決朝鮮食品缺乏做出了不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