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亞洲歷史上悲劇的一天。10年前,印度洋發生的海底地震形成的海嘯造成25萬多人死亡。這場40年來最大的自然災害,使500萬人流離失所。海浪衝向了14個國家,其中印尼、泰國、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馬來西亞和馬爾代夫受損最重。
印度洋災難10週年之際,整個亞洲都在舉行祭奠活動。很多人來到印尼受災最重的亞齊省清真寺參加追悼活動。該省距地震中心很近,據評估,震級達到9.1到9.3。這是地震觀察史上第三大地震。亞齊省有17萬人失去了生命。印尼副總統尤素夫·卡拉也來到其中的一個公共墓地參加祭奠。海嘯發生時,他失去了兩個孩子,至今也無法弄清他們葬在何處。
在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大清真寺伊瑪目阿斯曼·伊斯瑪依爾指出,對該省來說,海嘯是巨大的教訓。該地區在30年時間里一直衝突不斷,海嘯發生後,人們再也不彼此爭鬥了,他們生活在平靜與和諧之中。
大清真寺建於19世紀,是災害中僅存的建築物之一。而在印度南部地區,巨浪分成兩大洪流,並從其經過的東正教教堂處繞過。
很多國家在災後開始建造早期預警系統。目前,印尼在這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遺憾的是,很多國家10年過後,在預警方面依然不盡人意。
其中就有印度。災害發生時,該國有16000多人死亡。超過15萬棟房屋被毀。納加帕蒂南地區遭受的災害最重,有6000多人失去了生命,200個孩子成了孤兒。與此同時,印度學者們驚恐地指出,很多人至今還不瞭解,災害來臨時該如何應對。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阿日達爾·庫爾托夫認為,這種情況並非印度獨有。
他說:“亞洲並非所有國家都富裕,因此無法撥出足夠的資金來建設早期預警系統。在小居民區和農村裝置這些設備是相當複雜的事情。政府也在努力建設國家預警系統,但大家都明白,如果再發生此類災害,傷亡人員會少些,但卻是不可避免的。”
海嘯發生3年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下,印度洋上建起了海嘯預警系統。目前,該系統能在地震10分鐘後對湧起的海浪進行預警。不久前,24個國家對該系統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地震信號和救助信息及時傳到了緊急情況部門。一些國家還對居民和遊客進行了演習疏散。
然而,聯合國及東盟論壇參與者們都一致認為,亞洲對可能出現的自然災難準備並不充分。貧窮、居民數量的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與自然資源的消耗以及氣候改變等問題,都對這些國家應對災害能力造成新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