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俄羅斯報》記者塔季揚娜·帕夫羅夫斯卡婭
在庫班(克拉斯諾達爾斯克邊疆區)的14個區,中國人今年搭建起了真正的“玻璃紙之城”,每個溫室延伸有百米。倘在不久前,在塑料膜下面還能開得見一叢叢的黃瓜和番茄。8月前夕有過一次收割,現在菜農們正開足馬力為第二次收割打基礎。
中國與克拉斯諾達爾斯克邊疆區的經濟合作始於10年前。在此期間雙方均商定實施一些合作項目。第一批來這裡“掘金”的第一批中國投身的便是溫室種植業。
“以前,鮮族人在我們這兒的蔬菜種植行業佔有優勢,不過漸漸的他們便被中國人取代。”邊疆區農業與加工業部門的官員薩瓦·捨韋廖夫說,“今年有2000多名中國人在邊疆區從事農業,他們總共租用大約1650公頃土地”。
庫班總共只有810公頃的溫室。這顯然是不夠的,因此當地政府一直在呼籲村莊們更積極的發展溫室經濟,並承諾對三分之一的支出予以補償。儘管如此,當地人對這些津貼似乎並不感興趣,反倒是這些外國人,擼起袖子,開始熱火朝天的搭建大棚。外國人不需要津貼,只要不妨礙他們賺取利潤就行。而這個利潤看起來十分可觀,因此“玻璃紙項目”才發展得如火如荼。
在舊下斯捷布利耶夫斯卡亞村落周邊坐落著12個中國居住人的營地。據農業部門稱,這裡“棲息”(要用其他的詞很困難)著350個種菜工人。他們中一些人負責土地的前期工作,另一些往地裡打木樁並蓋上塑料薄膜,而第三批人則負責播種,最後所有人一起收割。從播種完畢到收割前的這段時間里,平均一個工人負責一個溫室大棚。而棚里的蔬菜如同吃了發酵粉般茁壯生長--番茄幾乎可以撐滿手掌,黃瓜飽滿帶刺。中國人不願公開自己的秘訣,於是村裡人便覺得,如此的"農業革命"必然是建立在違反規定和大量使用硝酸鹽的基礎上。
庫班紅軍鎮議員維克托·加戈夫斯基說:“去年秋天當地人向我反映,抱怨說在土地上發現了空的農藥桶,擔心中國人使用的化學制劑會把土地搞壞。我們成立了一個小組,要求他們查清楚大量令居民擔心的問題--從移民在當地居留的合法性到他們所用的農藥。當證明那裡既沒有非法移民也沒有違禁化學品之後,人們有所安心,但大部分人仍和以往一樣,對中國人的種植園施以白眼。”
《俄羅斯報》記者也試圖一探這種豐收的究竟。我們去了幾個溫室周邊的營地。那裡的生活如同蟻窩般沸騰——簡直就是真正的蔬菜流水線。沒人懂俄語,只知道微笑和點頭。一些人忙著收割番茄和黃瓜,而另一些則負責裝盒。
“我們培育蔬菜的工藝和在本國一樣。”一個駕著JEEP越野車前來的漢族男子說道,“中國沒有空余的土地,而且還有失業問題,因此召集了同胞來這兒工作。我曾想雇傭當地人,但沒人肯來”。
這個自稱為王德發(音譯)的男子俄語說得非常地道,來這兒已將近10年,並獲得了俄羅斯國籍,從事溫室種植業已有數年。
在這個蔬菜流水線,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包括供應渠道。我們正聊著,已經裝了一整輛大篷車的番茄。
“我們的番茄會運去彼得堡。”王德發說,“那裡有進貨商等著批發。昨天發了一輛車去莫斯科,但大部分蔬菜都在邊疆區境內分銷。賣得不貴,所以一直都有需求。這就是全部的秘訣:工作的時候一刻不能閒暇,然後銷售的時候不能討高價。這樣才能有成效。”
不過,大篷車的司機承認,他本人從不吃“中國番茄”。“它們收割的時候還是青的,青的就直接裝到盒子里。”他說,“在路上催熟,所以車廂的溫度最高可以達到20度。之後把它切開,甚至都聞不到真正的番茄味道。所以我更傾向於買老奶奶菜園子里種出來的番茄。”
中國人在這個村落“定居”並非偶然。他們從土地股東那裡租來田地,租來的時候還是雜草叢生,而他們生意興隆的秘訣其實很簡單——使用廉價勞動力。外國人在庫班紅軍鎮和其他區的居住條件著實令人震驚。他們直接在屋檐下,或者在三下五除二搭建起來的小棚棚里過夜。在一家中國農場被法院勒令關閉60天以後,王德發必須撂下所有事情專心整頓。
“我們查出了大量違反衛生法和消防規定以及勞動保護的事實。”紅軍鎮檢察長格里戈里·謝梅紐塔說道,“目前同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以及動植物衛生監督局檢查其他有中國人工作的企業。如果他們來這裡,那麼就應按照我們國家的法律生活,不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