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亞歷山大一世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十位皇帝,至今仍然是謎一樣的歷史人物。和他同時代的拿破侖評價他是"真正的拜佔庭人,細心,虛偽,狡猾",赫爾岑對他的評價是"加冕了的哈姆雷特,一生都受到被弒父君陰影的折磨",俄羅斯歷史學家維亞傑姆斯基說亞歷山大是"至死都沒有讓人琢磨透的斯芬克斯",而詩人普希金則說他是"一個軟弱而又虛偽的統治者"。在所有這些評價背後,隱約折射出亞歷山大作為歷史人物的人格特徵。
亞歷山大1777年12月12日誕生於聖彼得堡,是保羅的長子。亞歷山大的降生,令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欣喜萬分,馬上就把長孫抱走,自己撫養。亞歷山大出生後一年半,他的弟弟,也就是保羅的次子康斯坦丁降生,於是亞歷山大兄弟均在祖母的呵護下成長,葉卡捷琳娜為兄弟倆請來了當時最好的學者,負責兩位皇孫的教育。
亞歷山大的老師是來自瑞士的學者拉加爾普,拉加爾普同情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主張法國共和,反對君主專制,他的啓蒙主義世界觀對亞歷山大產生了很大影響。帶有自由化色彩的良好的歐式教育和啓蒙主義思潮帶來的理想主義,和亞歷山大在日後面臨俄羅斯具體而又複雜的國情形成強烈反差,使得亞歷山大變得茫然不知所措,最終反而走向早年信仰的極端。這也是俄羅斯幾代君主不斷重復的執政失誤的一個原因。
亞歷山大自幼聰穎過人,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英語,法語和德語,五歲的時候學習地理,曾拿著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地球儀,在老師指導下,在一個半小時之內,竟然掌握了祖母當年花了數年才掌握的地理知識。但是亞歷山大處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中,不可避免地有懶散的習性,最終在學術上也沒甚麼明顯長進,對知識的瞭解大多停留在表面。
早熟的亞歷山大對人情世故有極早的瞭解,還在不到十歲的時候,就感覺到了祖母和父親二者之間的對立與分歧。在二者之間的周旋,使得亞歷山大很早就懂得如何討人喜歡,能夠揣摩別人微妙的心理活動。今天保留下來了亞歷山大在九歲時寫給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的信,在每封信中亞歷山大都要寫上贊美祖母的話語,每封信幾乎都要以"吻您,吻您的手"等話語結束。而且在個別信件中,年幼的亞歷山大還知道在何處不失時機地,但有節制地譏諷嘲笑某位宮中侍臣,常常能引得喜歡熱鬧的祖母開懷大笑。
亞歷山大年僅十三歲時,祖母就為他找好了未來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二世看上了德國巴登公國的公主路易莎·瑪麗亞·奧古斯特,後來接受東正教洗禮,改名為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1793年,當亞歷山大十六歲的時候,二人成婚。婚後亞歷山大到父親保羅組建的加特契納團服役了一段時間,結果服役的結果是左耳部分失聰,據說是由於服役部隊是炮兵,大炮的轟鳴損傷了聽力。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末期,亞歷山大面臨的最頭疼的問題就是祖母一心想繞過父親保羅,讓他直接繼承皇帝位。亞歷山大在祖母那裡表示同意繼位,另一方面回到父親身邊時又發誓說承認父親是合法的帝國皇帝繼承人。在內心裡,亞歷山大實際是傾向於讓父親繼位,避免在祖母、父親和他本人之間發生衝突,此外他甚至打算在祖母亞歷過大的時候逃到北美,以躲避皇位繼承的問題。
在這個時期,亞歷山大性格中的主要缺陷已經暴露出來:意志不夠堅強。面對強者,他的表現不是更強,而是趨向於隱藏自己的觀點,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竭力把自己打扮成另一個樣子,他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只能靠推測來揣摩。
在祖母的宮中,亞歷山大看起來整天很快活,無憂無慮,很討周圍人的喜歡,對人和藹,態度恭謙,有時候甚至是帶著媚態陪祖母和祖母的寵臣們聊天。他在那裡打牌,喝酒,聽歌劇,參加舞會;可是,只要一回到父親保羅的封地加特契納的時候,就完全像是變成了另一個人:穿著筆挺的普魯士式制服的軍官,表情嚴肅地監督部下的工作,而且還能面無表情地聽上司講粗話。這時的亞歷山大完全是父親保羅心目中的標準軍人形象:冷酷堅毅,沒有任何個人情緒,完全就是軍隊這個冰冷的機器上的一個部件。
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逝世,保羅一世登基,亞歷山大正式被立為皇儲。此外保羅一世又陸續給亞歷山大加封大量官銜:謝苗諾夫近衛團炮兵上校,聖彼得堡禁衛軍總督,樞密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聖彼得堡步兵騎兵師和芬蘭步兵師欽差巡檢等等。
1801年宮廷政變後,亞歷山大開始主政,首先是更改了保羅一世時代的大部分法令,恢復了貴族的特權,宣佈大赦逃亡的農奴,將保羅時代被判刑的12000多人從流放地赦免或者平反,解除了貴族子弟不准出國留學的禁令,恢復從歐洲的貿易進口。儘管亞歷山大一世推行的政策帶有很明顯的自由主義色彩,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諸如農奴制問題上仍保持保守觀點。
亞歷山大一世曾建立了一個"非正式委員會",實際就是樞密院的影子內閣,成員均為他本人的親密朋友,作為參政議政的補充。1802年,俄羅斯開始實行行政細化,推行部委制度,各部大臣由皇帝本人任命。1803年,亞歷山大簽署自由耕作法,試圖逐步解決限制俄羅斯發展的落後的農奴制度,規定農奴可通過贖身手段獲得自由。但實踐表明,大多數農奴甘願委身於大莊園主貴族,竟不願改變自身的農奴地位,缺乏對獲得自由耕中農民身份的嚮往,此外這項法令也遭到莊園主貴族階層的反對,認為給予農奴獲得自由的可能,將造成俄羅斯社會的動蕩。最後能夠通過贖身手段獲得自由的農奴還不到農奴總數的5%。"非正式委員年"成員,亞歷山大少年時代的密友科丘貝、恰爾托雷斯基等人曾私下裡解釋說,如果可以廢除農奴制的話,皇帝陛下在登基第二天就可以下詔,宣佈所有農奴為自由人;可是這樣勢必導致整個貴族階層的激烈反對,從而喪失執政基礎。可見沙皇俄國規模龐大的貴族階層在很大程度上是俄羅斯各項改革的減緩因素,而葉卡捷琳娜時代採取貴族和其他社會階層分而治之的政策確實是出自不得已。
亞歷山大一世四平八穩的執政風格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俄羅斯的持續繁榮發展。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亮點還是在軍事和外交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