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和外媒—公正還是偏見?

關注
7月30日,韓國電視台播出公開奧運會開幕式的短片,這在中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作者:王筱明,媒體觀察員

7月30日,離北京奧運會開幕還有9天的時候,一則在韓國某知名電視台播出的時長兩分零九秒的短片,在中國上下一片迎接奧運到來的期待和展望的氣氛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則短片公開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彩排中包括入場儀式,主火炬點燃在內的一些重要細節。短片一經傳開,迅速引起國內外輿論廣泛的指責。國際奧組委公開表示,該電視台的舉動破壞了奧運會有史以來與媒體一貫達成的,不提前洩露開幕式的內容的默契,也"奪走"了人們期待驚喜的樂趣。北京奧組委也對此表示"失望"。隨後,雖然該電視台為其行為正式向奧組委提出道歉,但奧組委仍表示將考慮是否對該電視台實行相應制裁。

隨著這一"奧運偷拍門"事件的發生,世界範圍內的各方各界在過去的幾個月中被即將到來的奧運會撩撥起的關注和期待已經上升到了頂點。而在北京奧運期間的中外媒體大戰,也正式宣告開始。

據國際奧委會提供的數據,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全世界將有數萬乃至數十萬人匯集到北京,見證這個世界上最盛大的體育節日。在這其中,來自世界各國的記者將成為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將有25000名外國記者前來採訪北京奧運。吸引各國記者的,除了這場盛大的體育賽事之外,還有奧運會的主辦國--一貫看起來神秘又遙遠的中國。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世界各國友人和眾多的外國媒體,東道主中國做出了積極的準備。無論是在日壇公園、世界公園和紫竹院公園開闢奧運示威區;取消"保證播出安全"的30秒技術延遲,實現賽事實時直播,還是對於《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一系列外刊的解禁,都顯示了中國通過奧運會這個契機向世界開放的努力。

在以上諸項之外,隨著奧運會的臨近,一向被視為"外媒禁區"的天安門廣場也對國外媒體亮起了綠燈。這意味著在奧運期間,外國轉播商可以開著衛星轉播車在北京及其他奧運協辦城市自由行動,就任何新聞進行現場報道。同時,奧運組織方還努力為來訪的記者創造舒適的工作條件。筆者此前在北京國際新聞中心(BIMC)進行採訪時,就對其周到的服務和先進的設施贊嘆不已。

不可否認,以上的種種不能掩蓋掉在中國的許多部門中仍然存在的,不喜歡或不善於跟媒體打交道的現象。並且,由於奧運安保工作的要求,媒體,包括中國媒體和外國媒體,在完成奧運的報道工作時,要經過多重的審批和檢查。當然,我相信,在國際範圍內的盛會中,這樣等級的安保工作並不只出現在北京奧運會里。

但是,應該看到,中國在面對媒體,包括國內和國外媒體,時所做出的努力和進步。這一點,在這個不平靜的2008年有著尤其明顯的體現。這種努力在西藏騷亂事件後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向國內媒體公開當地情況,隨後又組織國外記者赴藏採訪就可以看出。而在隨後的汶川大地震時,前往災區報道的中外媒體記者幾乎沒有遇到任何人為的限制。也正因為如此,來自四川災區和地震救援工作的報道得以在第一時間傳向世界,引起各方的關注和關懷,為救災工作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而世界各方在對四川災區表示同情,給予救援的同時,也對中國政府在新聞自由方面做出的努力給予了肯定。

現在,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給了世界各國媒體一個瞭解和關注中國的長達2個月的機會。然而在這2個月當中,要帶著有色的眼鏡,憑著對一些細節的臆斷在偏見的路上越走越遠?還是放下成見,用公正,客觀的視野去報道一個或許不完美,但是真實的中國?這個問題放在每個新聞從業者的面前,拷問著我們的職業道德。應該看到的是,像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家違背了新聞道德,破壞了大家對奧運會期待的媒體,事實上成了一個最大的輸家。

而更重要的一點,不管是北京,還是第29屆,都只是一個冠詞,離開了奧運會本身,將不代表任何意義。因此,我認為,在即將到來的北京奧運會媒體大戰中,回歸奧運精神,用客觀,公正的視野去除偏見,才是媒體工作者應有的准則。

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觀點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