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彼得小的時候,沒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沒讀過幾本書,文化水平不高,一輩子也就達到了能夠寫信的水平。這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父親沙皇阿列克謝沒打算讓他繼承皇位,也就沒安排老師教他學習文化知識;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父親去世過早,那時彼得才只有四歲。後來彼得十歲的時候,和他母親納塔麗婭·納雷什金娜被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趕出克里姆林宮,此後就更沒人管他了。
彼得十七歲把姐姐索菲婭趕下台,回到克里姆林宮之前,一直住在莫斯科東北的普列阿布拉仁斯基村,周圍的朋友都是來自瑞士、荷蘭等地的歐洲人。彼得受他們影響很大,比如像列福爾特這樣的人,幾乎一生對彼得都有影響。列福爾特本是瑞士人,來俄羅斯經商,經常住在普列阿布拉仁斯基村旁邊的"外國城",後來成為彼得的好朋友。在他主持下,俄羅斯建立起第一支海軍艦隊,列福爾特也被封為俄羅斯的第一位海軍元帥,出任彼得一世的海軍司令。
此外,彼得自小也沒受過傳統的宗教熏陶,對俄羅斯東正教基本不感興趣,對俄羅斯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也不甚了了。少年時代的彼得就喜歡開放和無拘無束的生活,整天泡在"外國城",和朋友們喝酒跳舞抽煙鬥,同父親阿列克謝那種虔誠而又自律極強的清教徒式的生活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所以彼得自小就對俄羅斯的宗教、文化和傳統沒甚麼感情,就連日常用品都喜歡歐洲的。這也是他日後毫不留情地割斷俄羅斯文化傳統、大刀闊斧推行歐化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因。
彼得雖然沒甚麼文化,但是卻懂得知識對富國強兵的重要。彼得小時候就熟練掌握了德語,後來又學習了荷蘭語和英語。在掌握大權之後,彼得曾到歐洲去學習考察,主要就是學習軍事知識。比如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市)學習炮兵,在阿姆斯特丹造船廠當了半年木匠,在英國學習製圖,學完了造船理論的整個課程。彼得一世還和當時的學術巨匠雷布尼茨、牛頓等人有過交往,後來回俄羅斯的時候購買了大量書籍、儀器和武器,邀請很多外國專家來俄羅斯工作。
對彼得一世來講,所有這些學習過程是為了推行改革,而改革的目的是要使俄羅斯成為現代化國家,實現富國強兵。按照彼得的理解,現代化的含義,實際上就是歐化。彼得推行的改革措施有上百個,其中的重點是軍事改革。彼得的軍事改革始於歐洲之行結束後,而彼得在歐洲的考察行程是被莫斯科城中的射擊軍暴動意外打斷的。
1698年,莫斯科城中的射擊軍,也就是當時的禁軍,在索菲婭和對彼得一世改革不滿的一批貴族們的唆使下,造反作亂。彼得一世急忙趕回莫斯科,率領親兵,就是當年陪他玩打仗的那支少年兵團擴充裝備的軍隊,嚴厲鎮壓了射擊軍的叛亂,處死了1182名參加叛亂的貴族和軍官。刑場就設在紅場上,彼得一世不但親臨刑場監督,還親自拿起斧子行刑,曾在一天之內砍下50多顆人頭。
此後射擊軍被下令解散。彼得一世下詔,以他的親兵為班底,組建起了一支新式的常規軍,從農民、城鎮居民中招募進行擴充,使用歐式裝備和編制,俄軍至少在外表上看起來煥然一新。士兵的形象不再是以前的長袍寬袖,系腰帶,別腰刀,肩上還要扛一面大斧頭;現在採用了筆挺的歐式軍服:頭上是三角帽,綠色的呢子軍服,短衣窄袖,白色長統襪綁腿,腰中還系著武裝帶,配備子彈袋,背後還有行軍背包,手中的大斧頭也換成了長統火槍。從彼得一世開始,俄羅斯才建立起整建制的常規軍隊。
彼得一世是俄羅斯海軍的奠基人,為俄羅斯成為海上霸權奠定了基礎。在出訪歐洲之前,彼得一世結束了同土耳其的戰爭,戰爭以俄羅斯獲得亞速海出海口告終。當年俄軍和土耳其軍隊為爭奪出海口處的亞速要塞開戰,斷斷續續打了十來年。雖然亞速要塞戰役同其他大規模作戰相比,名不見經傳,但對彼得來講,這場戰爭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它的意義首先是反面的:俄軍慘勝,暴露了軍隊在裝備和素質上的嚴重落後。這個反面教訓直接促使彼得開始組建俄羅斯的第一支海軍艦隊。
當年俄土兩軍作戰地點至今保存完好,甚至一些軍事設施、武器和裝備仍然完好如初。看來那時候兩軍作戰,不大講究中國兵法上所倡導的戰術原則,基本是憑實力說話,不是憑"廟算多少"來決定勝負,而是看誰的兵多,誰的火炮多。彼得一世指揮奪取亞速要塞時,就是站在頓河出海口南岸的一個山岡上,那個山岡可以俯視整個出海口和亞速要塞,真可謂居高臨下,一覽無余。為何久經戰陣的土耳其軍隊犯兵家大忌,自下游遠道而來,地利盡喪不說,還要渡水而戰,以勞擊逸,大概是輕敵所致。
為了方便彼得一世登高指揮作戰,當時特意用石料鋪制,在山坡上修建了台階,台階寬度是按照彼得的腳大小打造的--台階很窄,只有39碼,所以說彼得的腳實際很小。可以想象一下,身高兩米的彼得,腳下穿著39號鞋,走路是如何不方便。這就是為甚麼流傳到今天彼得一世的畫像里,彼得手中經常拿著一根手杖:並不是為了威風,而是因為他走路時間長了腳就疼,只好借助於手杖。此外,彼得雖身材高大,但不能稱作魁梧,在當地博物館裡,就有一件彼得一世當年穿過的軍服,肩寬好像只有40幾釐米。
彼得一世自小就喜歡造船和航海。還在1693年,彼得一世就到過白海岸邊的一個造船廠,看到了真正的遠洋貨船,進一步引發了彼得打造現代化海軍和民用艦隊的興趣。1695年彼得一世開始第一次遠徵亞速要塞,但由於剛剛改革完的俄軍各部之間合作不利,缺乏有效的統一指揮,加上土耳其軍隊可以毫無阻礙地通過海上路線完成後勤補給,俄軍首戰不勝而退。彼得退回沃羅涅日,在頓河上游建了一個造船廠,開始打造俄軍第一支海軍艦隊,任命列福爾特為海軍司令,任命捨寧為陸軍司令,統一指揮俄軍各部。第二年彼得再次遠徵亞速要塞,海軍順頓河進擊,水陸兩軍配合作戰,終於一鼓而下亞速城,俄羅斯獲得了亞速海的出海口。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佔領了整個頓河流域,在戰略上切斷了土耳其和藩屬國克里木汗國之間的陸路聯繫。
同土耳其的戰爭已經明顯地表明,沒有一支強大的正規海軍無法保證打通歐洲通道。回到莫斯科後,彼得一世下詔開始大規模造船。國庫空虛不要緊,彼得一世就命令大貴族和教會們自己出資,組建造船廠,每個船廠都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造船任務。這樣僅僅一個亞速海艦隊就有了幾十艘戰艦,足夠和土耳其在黑海地區爭奪海上霸權了。但在1711年俄羅斯同土耳其的戰爭中失利,丟失了亞速要塞不說,還被迫撤出為亞速海艦隊建造的塔甘羅格軍港,整個艦隊逆流沿頓河上行,中途部分船隻被出售,部分被毀掉。彼得一世暫時放棄了從南方打通通向歐洲的路線,轉而把精力集中在波羅的海地區。
當時在這一地區,原來的強國波蘭立陶宛王國已經衰落不堪,普魯士的力量逐漸在擴大,而最強大的國家就是瑞典。瑞典不但佔據了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芬蘭,還擁有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要想打開通往歐洲的窗口,必須獲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向瑞典發動進攻。就這樣開始了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
當時瑞典的國王卡爾十二世被認為是歐洲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之一,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曾多次打敗波蘭立陶宛、普魯士、薩克森和丹麥等國的軍隊,徹底擊敗波蘭和丹麥,一度佔領了哥本哈根和克拉科夫(當時波蘭的首都,在華沙以南200公里處)。果然在戰爭開始初期,沒有戰爭經驗的彼得一世被瑞典軍隊痛擊,在1700年秋天的納爾瓦戰役中收到沈重打擊。卡爾十二世在獲得輝煌勝利後,犯下了輕敵的嚴重錯誤,沒有率軍乘勝追擊,徹底殲滅敵人,而是誤以為俄羅斯已經一蹶不振,不值得對俄軍給予關注,轉而和波蘭立陶宛結盟,率軍去攻打薩克森。彼得一世獲得了喘息機會,加緊戰備,捲土重來,終於在1701年冬天,捨列梅捷夫將軍率領的軍隊獲得了第一個勝利。1702年夏,捨列梅捷夫將軍再度獲勝,佔領了涅瓦河的出海口。1703年,彼得一世下令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座新城市,作為將來俄羅斯的首都,將其命名為聖彼得堡。在這一期間俄軍和瑞典軍隊互相攻伐,各有勝負。
從1707年開始,採取小步快跑戰術的俄軍獲得節節勝利,使卡爾十二世感覺到了俄羅斯的威脅。他從波蘭、芬蘭和普魯士等各地集合起一支多達十二萬人的軍隊,計劃一舉擊潰俄羅斯,奪回波羅的海沿岸,佔領阿爾漢格爾斯克,諾夫隔羅德和普斯科夫,把波蘭、立陶宛和烏克蘭變為附屬國,把俄羅斯肢解為大小不一的諸侯國。彼得一世也率軍迎敵,雙方僵持不下,最終在1709年的波爾塔瓦戰役中,瑞典遭到重創,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卡爾十二世在少數親隨的保護下,逃往土耳其。
此後瑞典拒絕與俄羅斯講和,戰爭斷斷續續地持續下去,先後有丹麥、波蘭、立陶宛、薩克森、普魯士、漢諾威等國家加入混戰,甚至英國也派出艦隊前往波羅的海,試圖引誘俄軍開戰。1718年,卡爾十二世在挪威逝世。此後瑞典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屢屢戰敗 ,而俄軍越戰越強,節節推進。1720年夏天,俄軍在瑞典本土沿岸登陸,逼近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獲勝無望,只好在1721年同俄羅斯簽訂和約,把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割讓給俄羅斯,瑞典的勢力退出了歐洲大陸。擊敗歐洲強國瑞典,俄羅斯一躍成為歐洲新的強權。這一年,彼得一世接受了皇帝稱號,俄羅斯成為帝國。俄羅斯帝國馬上就得到了普魯士和荷蘭的承認,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里,瑞典、波蘭、西班牙、英國、法國和土耳其等國家也承認了俄羅斯帝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