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煙有理,吸煙無罪

關注
人類最終根除吸煙這個習慣的希望,甚於微乎其微,基本沒有可能

作者:俄新網記者 黃軼男

1977年,美國癌症腫瘤協會首先提出把每年11月的第三周的星期四定為本國的無煙日,在美國全國範圍內進行"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並號召所有的商店停止銷售煙草一天。此後,世界多個國家相繼制定了本國的無煙日。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決定,從1989年起將每年的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

吸煙危害很多,直接危害吸煙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時還可能影響他人健康。吸煙能直接導致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這已經是公認的事實。因而戒煙已經成為全球性運動。戒煙的第一個益處就是促進身體健康,其次戒煙還可以節省一大筆費用,再其次就是現代社會更加接納不吸煙者。在歐洲的很多國家已經把禁煙提升到法律層面上,不但在公共場合嚴禁吸煙,而且全社會長期宣傳吸煙的危害,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乾脆把煙民的肺部照片影印在煙盒上,以起到警示作用。

儘管如此,全世界吸煙的人口仍然超過10億。雖然吸煙危害健康已經成為共識,但是煙民們還是樂此不疲,生命不息,吸煙不止。

吸煙作為一種個人習慣,很難徹底根除。人在生理上對煙草的依賴性實際上很小,可是在心理上無法抵制吸煙後帶來的舒暢感覺。據眾多煙民一致意見,吸煙可以提神,促進大腦工作,使人更清醒,注意力更加集中,還能緩解憂慮緊張情緒。除了在生理和心理上給人帶來的愉悅,吸煙已經帶有明顯的社會屬性:比如通常和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形象、身份、地位等相關聯,甚至已經發展成煙草文化,進而成為人的生活方式。

比如,丘吉爾和卡斯特羅等政治家的形象和雪茄緊密相連,斯大林和福爾摩斯也有一個煙鬥,魯迅和毛澤東的形象也是煙不離手;銀幕上好萊塢乃至港台明星塑造的人物形象,很多可以稱之為"無煙不酷"的類型。這些人物和造型無疑具有偶像功能,從而造就和帶動了一大批煙民。煙草的服用催生出各種不同的煙具,比如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水煙筒、阿拉伯國家和中東地區的水煙壺、清末時期各國廣泛流行的鼻煙壺、中國北方地區的煙袋鍋、經久不衰的格式煙鬥等等。此後又衍生出一系列文化氣息濃厚的邊緣煙具,例如各種式樣、質地、各種材料和製作工藝的煙缸、煙袋、煙盒、火柴、打火機、煙嘴等等,進而又出現各類煙具、煙品、包裝的製作、貿易和收藏......最後吸煙也是社會交往手段之一,比如在中國把敬煙看成是禮貌的表現,古代的印地安人把圍坐起來吸煙看成是部落間和解的象徵;而現代社會遍布全球的各種檔次的煙草俱樂部更是煙民之間溝通的重要社交場合。

當今煙草行業是世界經濟中的重要產業,它直接推動種植、加工行業,帶動生產、包裝、貿易和廣告行業的發展,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全球煙草行業的巨頭在獲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獲得了龐大的金融資源,甚至可以左右世界經濟。此外,因為煙草屬於重稅產品,對各國來說,煙草稅收都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可以說,全世界數以億計的煙民無時無刻都在為世界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

由此可見,人類最終根除吸煙這個習慣的希望,甚於微乎其微,基本沒有可能。

既然出於健康考慮有必要拒絕煙草,而實際上由於社會環境和個人因素所致不可能戒煙,那麼只能把吸煙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在不影響他人健康的前提下,吸煙僅作為個人習慣,雖然不值得提倡,卻也無可厚非。這正如同全球煙草泛濫,罪過在人,而不在煙草本身。

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觀點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