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條件下的俄羅斯當代文學

關注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文藝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對文藝工作者的庇護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連續幾年的無政府狀態和混亂

作者:俄新社觀察家阿納托利·科羅廖夫和奧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婭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文藝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對文藝工作者的庇護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連續幾年的無政府狀態和混亂。文學家的地位一落千丈。過去作家屬於社會上層,加入蘇聯作家協會非常之難,青年作家往往要經過多年努力才能獲得這一資格。但是有了這種身份就可享受購買短缺商品、在專門醫院看病、逛內部書店、在位於波羅的海和黑海之濱蘇聯作家協會療養院休假以及領取高額稿費等各種特權。

蘇聯的解體徹底打破了原有體制。作家協會分裂成幾個相互敵視的團體,國家出版社幾乎全部倒閉,6000多名作家成了失業者,並喪失了一切福利。開始由市場來給每個作家定位,確定其在文學界的地位和生活水平。

俄羅斯全國一年出版約10萬種圖書和冊子,總印數6.7億冊。在專題類圖書中,出版數量排名第一的一直是政治和社會經濟類書籍(2.7萬冊)。排在第二位的是供成人閱讀的文藝類書籍(1.7萬冊),第三位的是教育、文化和傳媒類書籍(1.2萬冊)。

出版圖書數量最多的城市是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一些新組建的出版社成為行業的龍頭老大,如"ACT"、"埃克斯莫"、"奧爾馬-普列斯"。這三個出版業巨頭幾乎佔領了60%的圖書市場,還直接和間接控制著印刷廠、造紙廠和圖書銷售網。正是這三家出版社開始奉行新的出版政策。

出版社關心的是利潤,而不是文學作品的質量,它們刻意打破了歐洲通俗讀物出版傳統,向控制社會品味(也就意味著社會輿論)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秘密很簡單:俄羅斯面向大眾的軟皮書籍被出版社包上精美的硬皮充當嚴肅文學作品來出售,使通俗讀物享有經典書籍的美譽。

這些出版社堅持銷售這種文化贋品僅僅兩年,就大獲成功。系列偵探小說、愛情小說和神秘探險小說的作者成為圖書市場的領軍人物,2005年出版文藝書籍最多的人有達利婭·東佐娃(93本)、亞歷山德拉·馬里尼娜(78本)、鮑里斯·阿庫寧(65本)、塔季揚娜·烏斯季諾娃(51本書)。

馬里尼娜,尤其是阿庫寧的創作模式嚴重歪曲了主流文學價值觀固有的層次,讀者偏離了嚴肅文學,轉向了對文字的消費,在通俗讀物中幻想取代了真實,生活成了故事情節的附庸,而歷史被篡改成了歷險記。

奇怪的是,與低俗作品巨額宣傳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類作品的作者領取到的稿費卻少得可憐,ACT出版社目前支付給偵探小說作者的平均稿費僅為每本書**1萬盧布 10000 RUR**。

說來奇怪,這種將文學作品大批量製造的新文學現狀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對過去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製造方式的翻版。無論當年,還是現在,人存在的真實性都成為首當其衝地被犧牲掉的東西。過去讀者獲得的是按照政治配方生產出來的文學作品,而現在則是按照市場模板"縫製"出來的作品。

嚴肅文學在金錢的壓力下艱難生存,如同在蘇聯的全面新聞檢查時代一樣。當前只有少數關注現代文學的斯拉夫學家和高等院校的語言學家還能比較客觀地認識當代俄羅斯文學。如聖彼得堡赫爾岑師範大學的俄羅斯文學教研室,他們本著求真務實的科研態度分析一切客觀存在的現象。在當代文學作品必讀書目中有別洛夫、拉斯普京、佩列文、索羅金、瑪麗娜·帕列伊、沙羅夫、馬姆列耶夫、比托夫和馬卡寧的名字。看來,他們才是俄羅斯當代文學最優秀的代表。

總之,像以往時代更迭及一次次歷史轉折關頭時常發生的那樣,文學再次向流行的虛構發出了挑戰。新文學浪潮能否推出新的偉大作家,我們將拭目以待。

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觀點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