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要在與時俱進中履行社會職責
——在中俄媒體研討會上的講話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這次中俄媒體研討會的主辦方之一--中國新華通訊社,向出席會議的各位嘉賓,尤其是我們的俄羅斯同行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問候。
中俄媒體研討會是中俄"國家年"活動的組成部分。中俄"國家年"活動,正在推動著兩國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今天,中國和俄羅斯媒體的同行聚在一起,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兩國的交流合作又提供了一個機會。目前,世界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媒體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中俄新聞工作者互通信息、坦誠交流,不僅非常必要,而且意義重大。我相信,舉行這次研討會,一定會對中俄媒體的友好合作關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職責"。我認為,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職責,最根本的就是維護人民的利益,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繁榮,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媒體的社會職責是通過新聞信息傳播來實現的,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新聞信息傳播的格局、渠道、手段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國際輿論環境也變得更加複雜,因此,新聞媒體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是一個值得新聞工作者深入探討的重大現實問題。
一、新聞媒體要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履行職責,必須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以寬闊的視野,真實全面地反映國內國際形勢,為國家與世界的穩定和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我們現在講的比較多的一句話就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實際情況也確實是如此。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如此,對整個世界來說也是如此。中國現在正處在一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在這個時期,我們有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同時各種矛盾也非常突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中國人民正在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努力奮鬥。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新聞媒體是否很好地履行了社會職責,主要體現在報道內容是否同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是否反映和揭示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趨勢,是否有利於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
作為國家通訊社和世界性通訊社,新華社既要對國家的方針政策進行全面準確的報道和解讀,也要及時反映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變化和呼聲;既要介紹各方面改革和發展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也要反映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為了更好地履行社會職責,我們廣泛徵求用戶和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和意見,據此及時調整報道內容和產品結構。我們力求通過及時準確的報道,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全面、真實、有效的新聞信息服務。現在,新華社提供的新聞信息被中國國內報紙、電台、電視台、網站等媒體用戶廣泛採用,新聞產品的落地率已經達到99%。
世界形勢在繼續發生變化,這是我們新聞工作者都能觀察到的一個現實。具體地講就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繼續發展,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人類社會正在不斷發展進步;與此同時,人類面臨的挑戰依然深刻複雜,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繼續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並沒有根本改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在這樣的形勢下,新聞媒體必須致力於建立國際新聞信息傳播新秩序,以真實準確、客觀全面的新聞信息報道,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瞭解與信任,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新華社本著"讓中國更好地瞭解世界,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的目標,在加強新聞信息採集和傳播方面繼續作出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們在國外設立有100多個分支機構,建立起了一個遍布世界各地區的新聞採集網絡,對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新聞進行及時準確、客觀公正的報道。新華社每天用中、英、法、西、俄、阿、葡、日8種文字,向世界媒體和非媒體機構提供各類新聞信息稿件12000條,播發圖片近千張。我們尤其注重對發展中國家的報道,注重報道的客觀性和平衡性,力求真實全面地反映每個國家、每個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新華社的國際新聞報道受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歡迎,成為他們可以信賴的國際新聞來源。
二、新聞媒體要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履行職責,必須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增強新聞傳播的有效性和影響力。
隨著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變化,傳媒業也在不斷發展。用戶和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不斷增加和變化,傳媒領域本身的競爭也在加劇,不斷出現並走向成熟的新媒體的受眾群逐步擴大。所有這些,對包括通訊社在內的傳統媒體構成了新的挑戰:如果傳統媒體不進行改革和調整,那就很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和迅猛的變革當中碰到很多困難。因此,通訊社等傳統新聞媒體必須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為用戶和受眾服務的能力,滿足他們不斷變化和日益增長的需求,這樣才能履行好肩負的社會職責。本著這樣的認識,新華社近年來全面推進了以新聞信息報道為中心的各項改革。
一是適應國內外媒體用戶的需求,適時調整報道結構和發稿線路,積極探索以綜合新聞線路為基礎、突出新聞專線特色的發稿模式。例如,在對外報道中,我們加強和改進了中國新聞的對外報道,並以亞太地區為重點加強和改進國際報道,先後開設了中文亞太線和英文亞太線;我們還加強了對非洲地區的報道;經濟科技和文化體育報道也在不斷增加。
二是適應傳媒市場發展趨勢,不斷豐富新聞信息產品種類,拓展業務領域。新華社在不斷鞏固和發展向媒體用戶提供文字、圖片新聞等傳統業務外,還擁有一些比較有影響的報刊,期發行量達到800萬份,其中包括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參考消息》、中國最大的證券專業報《中國證券報》和《上海證券報》等。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我們建設了中國最大的新聞網站--新華網,陸續推出了音頻、視頻、手機短信、手機電視等新產品和服務項目。
三是運用業務調整、高新技術和科學管理等多種手段,基本實現了全社新聞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近幾年,我們開發建成了整合資源的技術平台--多媒體數據庫。現在,新華社總社和國內外分社記者每天採集的各語種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稿件,隨時並全部進入多媒體數據庫中的待編稿庫;各編輯部隨時從待編稿庫中調閱和編髮對內對外各種形式、各個語種的稿件。與此同時,我們通過關停轉讓、合併調整等方式,逐步實現了新華社社辦報刊等產品與服務資源的整合,以達到集中力量、揚長避短、穩健發展的目的。我們還通過調整新華社分社佈局、部門結構、人員分工、運作流程等手段,加強了新聞採編人力資源的整合,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重視用戶意見的收集和反饋,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不斷改進報道業務。目前我們在國內各省市自治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了統一的用戶服務網絡,初步形成了3000多人的專業化的用戶服務隊伍,在全球範圍內聽取用戶意見,反饋用戶需求,由此不斷增強我們報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通過改革和創新,新華社的各項事業得到了穩步發展,全社員工超過一萬人,業務幾乎涵蓋了新聞信息傳播的所有領域。截至今年6月底,新華社的新聞信息用戶總數達到56812家,其中海外用戶9499家。由於有了廣泛的用戶基礎,新聞傳播的有效性和影響力在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