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正在蠶食德國製造商的市場份額

© AP Photo / Ng Han Guan中國汽車正在蠶食德國製造商的市場份額
中國汽車正在蠶食德國製造商的市場份額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7.02.2025
關注
中國市場對許多全球製造商來說依然至關重要,汽車製造商也不例外。對保時捷等歐洲頂級品牌來說,中國市場佔據了相當大的銷售份額。《紐約時報》最近評論稱,在佔據中國市場數十年主導地位後,德國汽車製造商已開始逐漸被中國本土的競爭對手取代。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製造商正在重新定義“高端”汽車的概念。如今,高端汽車首先必須是電動的,其次,必須配備多個智能系統。
許多新款中國汽車的特性與德國車型已頗為相似。例如,小米SU7在動力系統和制動性能方面已與保時捷Taycan不相上下,但前者還額外配備了輔助駕駛的人工智能系統。
最終,過去幾十年一直主導中國高端汽車市場的德國汽車製造商的汽車銷量,如今已開始出現下滑,而中國領先的智能手機製造商小米去年銷售了10多萬輛SU7。
奔馳首席執行官呼籲歐盟與中國妥協以發展汽車行業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2.01.2025
奔馳首席執行官呼籲歐盟與中國妥協以發展汽車行業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24年保時捷在華銷量下降了28%。儘管其他地區的銷售額有所增長,但中國市場的下滑幅度還是十分明顯,這自然影響了公司的財務業績,導致其整體下滑了3%。
問題在於,德國製造商尚未做好將關鍵技術引入中國市場的準備,特別是那些具備先進軟件和人工智能的電動汽車。
保時捷最近表示,由於全球需求下降,將在德國裁員1900人。去年,Taycan的銷量下降了近一半,而新款混合動力車型Panamera的銷量也下降了13%。這部分原因是中國消費者對其已不再抱有太大興趣。
德國企業現在至少要在創新方面跟上中國競爭對手的步伐。這是恢復其市場領先地位的唯一途徑。《紐約時報》的文章最後寫道,當然,如果能在最新技術方面領先於中國汽車製造商就更好了,因為這樣就能證明其汽車的高昂價格是合理的。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不對轉載自外國媒體的信息負責。
中國人不再想購買外國化妝品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2.12.2024
中國人不再想購買外國化妝品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