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崛起,與歐洲學術合作持續增強
2024年1月8日, 20:37 (更新: 2024年1月8日, 21:01)
© iStock.com / Hh5800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崛起,與歐洲學術合作持續增強
© iStock.com / Hh5800
關注
最新研究表明,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正在崛起。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歐在人工智能領域合作發表的論文數量超過了中美。中國專家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歐合作的加強有助於促進創新並制定相關規範。由於中歐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學術合作基礎,同時歐洲擁有獨立的學術風格,因此不太可能完全效仿美國對華的限制措施。不過,也要注意的是,歐洲已經顯示出一定的謹慎態度。
歐洲和中國研究人員最近對不同學科的數字主題和人工智能聯合出版物進行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是歐盟“重新連接中國”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旨在確定歐盟與中國在哪些領域的合作是“可取的、可能的或不可能的”。研究人員研究了科技、經濟和貿易、治理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合作,重點關注中國和歐盟(包括英國、挪威和瑞士)的關鍵學科和機構 。
為此,作者梳理了科學引文數據庫“Web of Science”,特別使用了與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和大數據等數字主題相關的關鍵詞。整個研究完全圍繞這些技術方面展開,涵蓋了各個領域的合作:從2011年到2022年期間,研究人員發現了數以萬計與其關注點相關的聯合出版物。
報告指出,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迅速增長致使其與歐盟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儘管2011年中國在該領域的學術產出較低,但到2022年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歐盟。
總體數據顯示,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論文總數為75000篇,超過中歐的57000篇,但在2022年,中歐的合作論文數量超過了中美。此外,中歐在學術論文合作方面呈上升趨勢,而中美則出現了下降。
該研究作者之一的菲利普·布魯格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認為,這種下降趨勢與更大的地緣政治局勢以及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等有關。”
關於中國和歐洲加強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合作,上海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這對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的確有一定幫助,然而也要看到歐洲正處在對華“去風險”的大環境中。
他說:“中國與歐洲的合作有助於分享技術和知識,促進創新,制定規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也要看到美歐之間在人工智能領域存在一定的協調與合作,尤其是對華高新技術的‘去風險’方面。這可能對中國在某些領域突破美國對華科技封鎖幫助有限。歐洲在加強與中國合作的同時,也可能聯合美國對華採取科技防範措施。”
布魯格納表示:“中國的興趣是越來越關注歐洲,因為我們在研究合作方面更容易接近,而且針對中國的言論還沒有那麼嚴厲。我們需要非常清楚這種興趣,目標是防止濫用,特別是研究中涵蓋的數字應用程序可以很容易地用於商定研究目的之外的監視或軍事目的。”
丁純指出,事實上,歐洲對待和中國進行學術合作已經有所防備。因此,隨著對華“去風險”的意識不斷深化,歐洲也可能會在對華學術合作方面設置更多障礙。
但丁純強調,“考慮到中歐之間已經有深入的學術合作基礎,而且歐洲在學術研究方面有獨立風格托底,歐洲可能不會全面效仿美國對華的限制措施,而可能採取一種差異化的方式來管理與中國的學術合作”。
布魯格納也表達了這一觀點,他並不認為歐洲會像美國目前那樣明確地放棄與中國的研究合作。相反,它會保持平衡。他說,“我認為我們未來將會非常有選擇地進行合作”。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向彭博新聞社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機構2022年申請了29853件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專利,高於2021年的2.9萬件。這比美國的申請數量高出近80%,後者萎縮了5.5%。該組織的數據還顯示,總體而言,中國在過去一年佔全球人工智能應用的40%以上。而日本和韓國2022年的申請數量也名列前茅,合計16700件。
中國的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數量早在2017年就超過了美國。當時中國本土企業加快了算法在網約車、網購等一系列業務中的使用。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3年2月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表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