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解決巴以衝突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 Sputnik / Stringer / 跳轉媒體庫有人提議在以色列國防軍的地面行動之前,用海水或神經毒氣淹沒哈馬斯的隧道
有人提議在以色列國防軍的地面行動之前,用海水或神經毒氣淹沒哈馬斯的隧道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4.10.2023
關注
近幾周來中東局勢急劇惡化。形式上中國保持中立,在這場衝突中不選邊站隊。中國官方呼籲通過談判盡快解決問題。
先來看第一個話題。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中國對中東局勢的惡化做出了閃電般的反應。該報指出,僅在幾天之內中國外長就發表聲明呼籲必須盡早停火。中國中東事務特使翟雋出訪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其目的是尋找擺脫危機的可能途徑。幾十年來中國一直遠離中東令人棘手的衝突,但近年來情況發生有所改變。中國正在努力利用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為甚麼中國越來越多地介入中東問題? 這是由於中國希望保護自己在該地區的經濟利益。 此外,中國也希望爭取阿拉伯國家的支持,推動現有世界秩序的重構。後一個動機顯然大於第一個。從經濟角度來看,對中國來說與以色列保持良好關係更為重要:中國是繼沙特阿拉伯之後的最大貿易夥伴。然而中國同時也從巴勒斯坦的立場出發看問題。作為這方面的例證,《華盛頓郵報》援引中國外長王毅的話報道稱,“猶太民族已不再世界上顛沛流離,但巴勒斯坦民族何時才能重返家園”? 《華盛頓郵報》的文章指出,中方的表述發生了變化,不僅希望獲得巴勒斯坦的支持,還希望獲得阿拉伯世界其他國家的支持。中國作為調節者已經成功讓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恢復外交關係。
俄羅斯和印度國旗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1.10.2023
印度專家:印度可能成為俄羅斯的“新中國”
美國商業新聞頻道CNBC援引著名投資家大衛·羅奇的話稱,印度當然就像一頭大象一樣行走緩慢,但它的確有可能取代中國。他認為,印度能從中國投資吸引力下降中受益。印度人口超過中國後,到2075年也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衛·羅奇表示,不僅是固定資產投資,證券投資也開始從中國流向印度。 他同時呼籲清醒評估流入印度的外資規模,不要高估資金流動規模。投資者和經濟學家們對印度經濟的增長前景越來越持樂觀態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印度經濟預計增長6.3%。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印度表現良好,令投資者感到樂觀。不過,CNBC 最後援引大衛·羅奇的話寫道,全球企業不會很快完全離開中國。
布林肯和王毅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4.10.2023
美國國務院:中國外長王毅將於26日至28日訪問華盛頓
不管美國怎樣設法與中國所謂經濟脫鈎,實際上都不難以辦到。 就連美國本國的企業也已對目前實施的政策表示不滿。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實業家和企業家正在遊說放寬對華投資限制。 受影響尤為嚴重的是風險投資者。他們認為美國對中國投資的限制使他們自己處於不利地位。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寫道,今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一項法令,限制美國對中國某些技術領域的投資,例如量子計算、半導體和人工智能。這些措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防止美國資本流入中國軍工企業。然而美國銀行、製造商和行業團體向美國財政部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要知道,正是美國財政部為了執行拜登的命令制定了這些規則。他們警告稱,這些限制的框架存在不確定性,而且對國內創新或將造成損害。國家風險投資協會警告稱,這些措施將使其成員與能夠進入中國投資的第三國競爭對手相比處於不利地位。 重要的是,對投資的限制要有針對性,否則,只有美國企業會受到損害,美國企業將無法從中國風險投資市場的增長中獲利,而中國也不會失去投資,因為英國《金融時報》的結論是,第三國將積極利用這一機會。
芯片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9.10.2023
美國收緊對華先進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管制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最近刊登了一篇題為《美國和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對抗不斷升級》的文章。美國對中國人工智能芯片出口實施新限制後,中國就宣佈可能對石墨出口實施出口管制。 石墨是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部件。目前中國佔全球石墨加工量的90%。中國宣佈的措施並非是全面禁止,只是出口管制。這應被視為一個警告:中國也有辦法應對出口限制。隨著美國利用自己在半導體行業的主導地位,中國同樣決定使用自己貿易武器庫中最強大的武器也就不奇怪了。今年年初,在荷蘭(在美國竭力支持下)對先進光刻機的供應實施限制後,中國宣佈對用於芯片生產的兩種關鍵礦物——鎵和鍺——的出口實施限制。中國佔主導地位的鎵和鍺的出口因此下降,價格上漲,美國及其盟國開始尋找替代供應商。 石墨也遇到了同樣情況。問題倒不是沒有可取代中國供應商的其他選項。問題是更換中國供應品需要時間和更高的成本。僅這些因素就可能使非中國電動汽車變得更加昂貴,並且與不斷增長的中國出口相比,其競爭力必然下降。只有時間才能證明新的出口規則是否只是一種威脅,或者是否會最終實施。中國清楚,自己在戰略礦產領域的主導地位不僅能帶來可觀的出口收入和技術優勢,而且也可能對這種主導地位構成威脅並讓中國喪失其戰略影響力。《悉尼先驅晨報》的文章最後寫道,也許這就是為甚麼中國迄今為止僅僅採取預防性措施的原因。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