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已準備好滿足中國對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

© Sputnik / Pavel Lisitsyn俄羅斯已準備好滿足中國對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
俄羅斯已準備好滿足中國對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4.01.2023
關注
當世界屏住呼吸期待中國經濟復蘇之時,俄羅斯媒體“Prime”想弄清這會對大宗商品市場產生甚麼影響,以及俄羅斯出口的前景如何。
中國經濟的活躍,首先為工業金屬價格的上漲創造了先決條件。根據俄羅斯-亞洲商業委員會(RABC) 分析部門的數據,工業金屬——銅、鋁——的價格將在 2023 年漲幅最大。鋅和鎳也會有小幅上漲。另一對中國需求敏感的資源是石油和石油產品。根據歐佩克1月份的預測,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將增長51萬桶/日。燃料和能源綜合技術發展研究所(IrtTEK)的專家基里爾·羅季奧諾夫認為,在中國經濟所有部門中航空運輸可以保證對石油產品需求的最大增長。基里爾·羅季奧諾夫表示,從 1 月 8 日起取消多項“新冠”限制措施將刺激整個東亞的航空旅行。2022 年 11 月東亞國際航班的旅客週轉量比危機前水平低 50.5%。總體而言,專家們認為工業金屬價格上漲對俄羅斯有利。對冶金煤的需求增強也有益於俄羅斯。金融網站分析師安德烈·馬斯洛夫指出,俄羅斯還計劃增加對中國的能源供應。為了更準確的預測,專家們正在等待中國經濟需求增長的具體指標,而這又取決於許多因素和全球不確定性的增加
中國打開國門,中俄擬重啓雙向旅遊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0.01.2023
中國打開國門,中俄擬重啓雙向旅遊
在業內媒體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樂觀情緒。《西伯利亞石油與天然氣》雜誌刊登了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經濟學博士謝爾蓋·薩佐諾夫撰寫的一篇關於俄中在能源領域合作計劃及其前景的文章。就石油項目而言,最大的是“東方石油”——這將使為亞洲國家建立長期和有保障的能源供應成為可能。據“俄羅斯石油”公司估計,到 2033 年“東方石油”的石油產量將達到 1.15 億噸。該項目的開發涉及北海航線的積極參與和適當的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但薩佐諾夫認為,最有希望的是天然氣部門——在幾個項目框架內同時開發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到 2024 年中國天然氣需求增長的40% 將由“西伯利亞力量”管道提供。2025年俄中天然氣管道最後一條南支線將投入運營。總長度超過 8000 公里的中俄管道系統將連接成一個從西伯利亞到中國九省的天然氣供應網絡。輸氣管道的兩條支線已投產。南支線建成後,日輸氣能力將達到5000萬立方米,是目前的3倍。前景同樣看好的是俄中聯合液化天然氣項目,“亞馬爾液化天然氣”和“北極液化天然氣 2號”。 作為“亞馬爾液化天然氣”(LNG)的一部分,計劃達到年產1660萬噸液化氣和120萬噸凝析油。“北極液化天然氣2號”第一條線預計將於2023年下水銷售,第二條和第三條線預計分別於2024年和2026年投入運營。2024年中石化與西布爾股份公司正在建設的天然氣化工綜合體也將竣工。 薩佐諾夫預計,這些項目成功實施後,在可預見的未來僅管道輸氣量就將超過1000億立方米/年。
華盛頓逼中國反對俄羅斯能否得逞?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4.01.2023
華盛頓逼中國反對俄羅斯能否得逞?
為了獲得稀土金屬,進口國與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中國之間的爭奪戰日趨白熱化。政治學博士、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斯基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形成全球對稀土金屬依賴的先決條件不言而喻:缺了稀土,就不可能製造從智能手機到渦輪機的高科技產品。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和稀土金屬生產國是中國。中國本身同時又擁有發達的工業部門,當然首先要盡量滿足國內需求。而稀土金屬進口國今天正在試圖保持獲得必要原材料的渠道。2022 年 6 月美國和日本宣佈建立一個新的國際機構,以保證其參與者獲得稀有金屬。預計該機構將包括十多個國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一些亞洲國家。按照他們的計劃,該機構將為新礦床的開發和可靠供應鏈的運作提供必要的投資。彼得羅夫斯基建議,可以通過與擁有資源的國家合作來抵消這種機構。與能源領域一樣,就稀有金屬而言,俄羅斯和中國可以再次互相幫助,依靠互補,而不是“反對某人”,是基於市場關係。彼得羅夫斯基專家最後寫道,西方不知為甚麼今天變得如此“不歡迎”市場關係,他們正竭力利用制裁、限制和沒收的“經濟模式”將其取而代之。
中國稀土金屬開採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6.12.2022
日本短期內難以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30年來中國人均GDP增長了36倍,指標正在逼近俄羅斯。《獨立報》採訪的專家解釋了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以及我們可以向中國學習的經驗。俄羅斯-亞洲商業理事會主席馬克西姆·庫茲涅佐夫認為,關注中國是有道理的:中國奉行雙循環戰略,即經濟增長依賴於工業出口,同時依賴於國內市場的發展。在這方面,人口眾多的因素對中國有利,提供了內需和勞動力資源。 TeleTrade 分析師阿列克謝·費多羅夫認為,就人均 GDP 而言,將俄羅斯與中國進行比較並不能提供多少信息。現在兩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任務不同,這都影響著最終的指標。費多羅夫同意俄羅斯已經用盡其原材料出口模式,需要更加關注製造業。同時,這位專家認為,中國也已經用盡了“出口-工業”模式的增長極限。費多羅夫總結道,現在中國需要轉向以高科技產品的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和消費的增長為經濟中心的模式。
俄羅斯衛星社不對轉載自外國媒體的信息負責。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