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歐盟應當學會正確理解中國
2021年12月22日, 20:57 (更新: 2022年1月26日, 05:31)
© AP Photo / Guglielmo Mangiapane舒爾茨總理
© AP Photo / Guglielmo Mangiapane
關注
新任德國總理對與中國平等合作很感興趣。法國將在布魯塞爾和北京的基礎設施倡議之間尋求利益平衡。北京在台灣問題上對維爾紐斯的強硬回應,有力地阻止了“立陶宛病毒”在歐洲的傳播。
中德必須保持合作夥伴關係
中國希望加強與德國的關係。德方確認了對華關係發展的連續性。德國選舉後於12月21日中德兩國領導人首次電話交談證明瞭這一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建議舒爾茨總理繼續視彼此為合作夥伴。而德國總理證實,他願與中國保持和促進友好合作。德中願本著相互尊重、互信的精神發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兩國領導人願為加強在替代能源、綠色和數字經濟、服務貿易等領域的合作作出貢獻。習近平呼籲德國企業抓住中國開放政策帶來的新機遇。他還希望德方公正地為中國企業在德投資創業創造條件。 舒爾茨則表示希望歐盟與中國之間的投資協議能在不久的將來生效。
中德領導人首次通話及時,意義重大
兩位領導人的電話交談發生在新年前夕。此次交談回答了此前外界想知道的許多與德國政治變化有關的中德關係問題。電話會談的主要成果是確認和鞏固了夥伴關係發展的連續性。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歐洲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負責人胡春春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中德互利共贏穩定世界政治。
胡春春專家說:“中德兩國領導人的通話第一非常及時,第二非常重要。眾所周知,當前世界面臨著一個不可琢磨的局面,無論外界或者中國如何看待德國的新政府以及中德關係的發展,在這一不確定性大於確定性的世界中,歐洲和中國顯然是兩支主要的建設性力量。作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洲一體化的推動性力量,德國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必然十分重要。而中德關係則居於中歐關係的中樞地位,更不用說中德關係在過去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互利共贏。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若是中德關係能夠保持穩定,在面對高科技創新、全球變暖等共同面臨的挑戰之際,雙方能夠攜手起來優勢互補,無疑會為世界貢獻穩定性的力量。”
柏林盡量避免受歐盟反華情緒的影響
中國領導人呼籲柏林為穩定中歐關係發揮積極作用,歡迎德國為中歐關係注入正能量。
中國在其政治戰略中被歐盟視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系統對手。布魯塞爾通過使用“系統性敵人”一詞,暗示與中國存在意識形態差異,價值觀不同,尤其是在人權問題上。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但這並不否定互利的經濟合作,中德關係很好地表明瞭這一點。
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專家解釋說:“例如,德國新外長貝爾伯克總是有機會就試圖表達他對北京價值觀的批評。因此 2022 年北京最有可能首先與德國最高掌權人——聯邦總理舒爾茨建立關係。這也是北京在默克爾時代做過的事。默克爾實際上既是歐盟在中國值得信賴的人物,也是對中國非常信任的德國政治家。
“談到經濟,中國將在 2022 年超越德國。其中,雙邊貿易將保持穩固的順差。最有可能的是,這將繼續下去,但不會加強對中德兩國資本進入對方市場的相互設限。氣候領域的夥伴關係將得到發展,北京和柏林將能夠在這裡找到切合點。與此同時,位於布魯塞爾、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柏林將努力保持其政策的一定獨立性,而不是受到華盛頓推動的歐盟某些團體和利益的強硬反華情緒的影響。” .
中歐將尋求經濟和投資的利益平衡
2022年上半年法國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這更有可能為中歐關係的發展帶來穩定,而不是將歐盟在中國問題上推向美國。法國是歐洲在外交和國防事務上實現戰略自主的發起者和支持者之一。而這正是 2021 年在中歐峰會和會議上得到中國支持的原因。
2021 年 12 月 1 日歐盟委員會批准了全球門戶戰略。它規定歐盟參與全球基礎設施的發展。該計劃價值3000億歐元,被歐盟視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真正替代方案”。
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 專家表示,法國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首要任務之一將是在新的歐洲倡議與中國基礎設施項目之間找到利益平衡。
他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也是資金來源地。歐盟正在通過其全球門戶倡議挑戰中國,歐洲文件稱其為歐盟‘地緣政治自我主張’的工具。 2022 年布魯塞爾將適應新倡議,主要是在歐洲市場,正是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競爭對手。在法國的帶領下,歐盟將尋找實施其倡議的選項,以避免與北京直接對抗,以及北京可以承認歐洲項目等同於其‘一帶一路’的那些點。儘管如此,歐洲對中國的任何制裁和報復措施都無法減緩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商貿關係的發展,包括在歐洲本土。”
中國欲阻止“立陶宛病毒”在歐洲傳播
2021年立陶宛最初實際上退出了17+1機制(中國-中東歐國家),理由是該機制沒有達到預期。後來立陶宛又徹底破壞了與北京的政治關係,支持在維爾紐斯開設台灣駐立陶宛“辦事處”。事實證明,布魯塞爾在這件事上出於政治動機而支持立陶宛。但同時,除了承諾調查立陶宛對華關係惡化的經濟後果外,歐盟並沒有給立陶宛在中國市場的經濟損失以及作為中國可靠合作夥伴而失信造成的損失的補償。
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專家認為,北京降低了與維爾紐斯的外交關係,通過對立陶宛行動的反應,為“立陶宛病毒”在歐洲的傳播築起了高高的壁壘。
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專家說:“事實證明,中國的反應相當強硬,所以沒有人希望惡化與北京的關係。立陶宛在領土和經濟方面都很小,可能負擔得起。波羅的海國家的其他國家可能會效仿它,但較大的國家是不可能的。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因此‘中國-中東歐國家’機制的合作將會一如既往地發展下去。也許會受到疫情的一定影響,但政治路線不會變。
“目前尚不清楚布魯塞爾在多大程度上準備並能夠將這些國家重新定位到其全球門戶倡議。這將在一年內會變得清晰,目前一切還都不明朗。因此中國將全力保持與歐洲發展夥伴關係的戰略。這具有長期性。與此同時,華盛頓與布魯塞爾阻止中國實施自己的戰略,經常犯錯誤,過於簡單地評估中國的全球行為模式。”
五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儘管受到疫情隔離限制,雙邊經貿合作仍在繼續發展。與此同時德國成為中歐鐵路的重要樞紐。德國並未正式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習近平主席提請德國總理舒爾茨注意,中德加強“一帶一路”合作將使沿線國家受益。這也是向歐盟發出的一個信號:中國已經接受了來自歐盟全球門戶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