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美日如何與東盟建立夥伴關係樹立了典範
2021年10月27日, 19:05 (更新: 2022年2月15日, 23:11)
© AP Photo / Susan Walsh中國為美日如何與東盟建立夥伴關係樹立了典範
© AP Photo / Susan Walsh
關注
美國和日本正趁東亞和東盟峰會舉行期間在南海搞軍事演習。美日有關實施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概念顯然已被政治化。中國和東盟正在加強從經濟到抗擊疫情等不同領域的合作。
東亞和東盟峰會期間美國和日本正在南海進行聯合飛行行動,協調水面和空中部隊的戰術技能,演練海上打擊。海軍演習的主要參與者是一個由美國航空母艦“卡爾文森”和日本海軍自衛隊艦載直升機“加賀”驅逐艦牽頭的戰鬥群。戰鬥群指揮官海軍少將丹尼爾·馬丁稱這次演習是美日集體海上備戰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
遼寧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洋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這些演習是不合時宜的,演習當然破壞了東盟峰會的友好氣氛。
陳洋專家說:“在亞太地區各國均積極致力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恢復地區經濟的大背景下,日本卻與美國在南海大搞所謂的‘海上安全’聯合軍演,這顯然與亞太地區各國尋求和平穩定、重啓經濟復蘇的積極意願背道而馳。同時,在東亞峰會和東盟峰會舉辦期間,進行這樣的海上聯合軍演,無疑也是衝擊了這兩場峰會的積極友好氛圍。美國也是借此次海上聯合軍演向亞太盟友展示自身是‘可信賴的’。實際上,自美軍從阿富汗倉皇撤離後,亞太地區的盟友對美國的信任感普遍下降,特別是擔心美國做出的安保承諾能否在關鍵時刻落實。美國與日本此次的海上聯合軍演,也是為了向地區內國家展示‘美國不會拋棄盟友’、‘美國是可信賴的’。然而,不管怎麼說,日美兩國時下舉行的海上聯合軍演,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美國和日本將聯合軍事演習視為確保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的機制之一。兩國正竭力打著這一幌子遏制中國在海上乃至整個地區的影響力。
華盛頓和東京自然需要該地區國家的支持來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因此美國總統和日本首相在東盟峰會的講話中都特別關注與東盟的夥伴關係,以實現所謂的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理念,這並非巧合。
陳洋專家說,該地區未必需要這些公開的政治化呼籲,因為它們逼迫東盟國家要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
陳洋專家接著說:“日美高官呼籲東盟地區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顯然也是有違東盟地區國家的普遍意志。在中美博弈加劇的大背景下,東盟國家一直都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比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0月26日在第38屆和第39屆東盟峰會以及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就表態,‘我們不希望這個區域成為競爭和衝突的地方,也不希望被迫選邊站隊。’ 這可以說反映出了東盟國家的普遍心聲。因此,這也就決定了日美高官帶有明顯意識形態的呼籲在東盟地區不會有任何市場。日美兩國若真的希望在東盟地區刷新影響力,推進‘自由開放的印太’,深化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顯然需要尊重和重視這一地區國家追求繁榮穩定發展的普遍訴求,而不是打著‘合作共贏’的幌子,在這一地區拉幫結果伙,大搞‘小圈子’和‘新冷戰’。”
從東盟峰會的最終文件來看,美國和日本未必能利用這一對話平台加劇東盟與中國的對抗。中方再次明確表示,所有有爭議的問題應由有關各方自行解決,不受域外國家干涉。為此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呼籲東盟夥伴盡快締結“南海各方行為準則”。
中國和東盟還同意深化合作,幫助該地區盡快走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中國特別支持東盟全面復蘇框架和實施方案。為此雙方將加強在公共衛生、經濟一體化、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互動。中國還承諾將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早日生效。
中國在東南亞的發展中繼續長期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各領域的合作證明瞭這一點。東盟輪值主席國文萊蘇丹哈桑納爾·博爾基亞在今年東盟-中國峰會上做出此番表態。他還宣佈將於11月舉行一次特別峰會,以紀念與中國對話30週年。他相信,這將是一個分析過去幾十年關係發展的良好機會,並將雙方夥伴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美國和日本都打算通過高層接觸加強夥伴關係。拜登向東盟國家領導人保證,美國領導人已準備好親自訪問該地區國家。 “你們可以期待我親自來向你們講話,”拜登在東盟-美國峰會上稱。這是美國總統自2017年以來首次參加類似活動,以示美國對東盟在地區關係架構中重要作用的認可。
岸田文雄則提議2023年在日本舉行東盟特別峰會,以紀念與東盟建立正常關係50週年。日本首相認為,這將“把日本與東盟的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很明顯,中國、美國和日本在東盟發揮中心作用的地區增強各自影響力的競爭可能用不了多久將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在這場競爭中優勢的具備顯然不取決於在該地區進行的海軍演習的數量和規模,而是取決於為東盟經濟和投資合作提供真正援助的能力。
中國和東盟同意啓動雙邊自貿區現代化進程。雙方將聚焦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領域的貿易自由化合作。中方表示,這將使雙邊和地區經貿關係更加互利、開放、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