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今年2月底印發《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指南中提出,使用指紋考勤機的單位應暫時停用,改用其他方式對進出人員進行登記。
黃磊說:“由於指紋考勤機的暫停使用,人臉識別目前在大中小企業、醫院、校園、機場、火車站、體育場、公園等各類需要人員聚集的地方都被大規模的應用,對防止交叉感染做出很大貢獻。”
近日發佈的《人臉識別與公共衛生調研報告》中指出,人臉識別作為人工智能技術重要的分支和應用領域,在國家與社會安全、日常生活等不同場景下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帶來了隱私、安全等方面的隱患與挑戰。例如,人臉識別公司深網視界去年2月發生了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其中包含超過256萬人的個人信息,大約有668萬條記錄。
黃磊指出,人臉識別在安全和隱私方面帶來的隱患和挑戰集中表現在活體檢測漏洞、系統本身識別率不足百分百、人臉數據存儲安全性這三個方面。
“第一,目前確實存在著一些應用場景可以通過3D頭套或者視頻‘騙過’人臉識別系統;第二,目前人臉識別通過率能達到99.5%,而既然它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那可能就會在一些場景中發生錯誤。第三,如果人臉識別公司安全防範做得不夠好,可能會發生數據洩露事件。”
黃磊強調,針對上述問題,人臉識別技術也相應地做了一些防範。譬如,通過動作、唇語識別、聲紋識別等等,對人臉識別技術進行彌補。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整個驗證流程複雜化,在人臉識別之外加一些其他的安全措施。
在法律層面,黃磊表示,國內的一些機構和律師事務所正在牽頭起草相關的法律文件,不單單是從識別環節,而是從人臉識別樣本的存儲和加密方面做了一些標準化的規定。
他說:“第一個是採集環節,對能夠採集人臉信息的單位資質進行規定。譬如說,需要公安部門的授權。第二個是存儲和交流環節。從法律層面對人臉圖像的加密和存儲進行規定。第三個是使用環節。規定哪一些單位和個人能夠用這些人臉識別數據。”
《人臉識別與公共衛生調研報告》強調,普遍希望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能夠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與數據、維護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