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報告指責政府推動本國工業最大限度地向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出口。報告作者認為,本國經濟似乎已變得過於依賴中方,似乎損害了本國企業進入替代市場的機會。報告舉例稱,終止了向印尼出口牲畜,減少了對印度的羊毛出口。
編寫此份報告時雖然據稱參考了某些商業界人士的意見,但卻很容易從中發現報告作者的政治傾向。例如,3月國會委員會主席、保守派政治家喬治·克里斯滕森(George Christensen)在接受澳大利亞媒體採訪時呼籲收回中國公司擁有的土地用於補償Covid-19疫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由於大流行和毀滅性的大火,國會委員會呼籲政府在今年年初重新審視振興本國經濟、削弱對外國生產者和所有者依賴的政策。
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書面採訪時指出,企圖“脫鈎”中國的做法將給澳大利亞帶來沈重的經濟後果。陳弘主任認為,澳方不應該做任何損害雙邊關係的事情。他說:“將中澳經貿關係定性為過度依賴是極其錯誤的。中澳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國。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速,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能夠超越中國。而澳大利亞能夠提供給中國的,如礦產品、旅遊資源、留學資源則具有替代性。
“澳大利亞某些人士鼓吹與中國脫鈎,如果他們的意圖成為現實,那麼最終只能由澳大利亞和澳大利亞人民承擔經濟後果。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且潛力無窮,一旦澳大利亞決定離開這個市場,可能它就必須承擔不可復得這個市場的巨大代價。
呼籲澳企業通過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市場來實現出口多元化,這是澳大利亞“僵屍”般的經濟思想,是使澳大利亞和中國“脫鈎”的政治工具,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院長詹姆斯·勞倫斯森(James Laurenceson)教授,和同一智囊團的邁克爾·周(Michael Zhou)都表示了這一同樣的觀點。這兩位學者在研究院網站上發表的報告中指出,2018年澳大利亞羊毛產業之所以繼續興旺的原因就在於其大部分產品出口到了中國。
這份報告援引澳大利亞全國農民聯合會顧問阿爾弗雷德·鐘(Alfred Chung)的觀點指出,在中國境外尋找新夥伴的呼籲將給澳大利亞農業部門造成嚴重打擊,澳大利亞農業此前已經受到嚴重乾旱和近期森林大火的打擊。他說,澳大利亞農民在擴展貿易多樣性過程中,已經從歐美和日本市場轉移到中國。澳大利亞花了數年時間才贏得中國對其產品尤其是牛肉的信心。阿爾弗雷德·鐘顧問強調,離開中國市場將剝奪澳大利亞的生存手段。
悉尼大學中國商業與管理學專家漢斯·亨德里奇(Hans Hendrischke)教授堅信,與中國“脫鈎”不是澳大利亞的選項。只有通過對華貿易,澳洲貿易平衡才能有利可圖。況且,澳大利亞不可能像美國人、歐洲人乃至日本人那樣,在工業上與中國競爭,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也引用漢斯·亨德里奇專家的觀點支持自己的立場。
今天,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最大出口市場。中國約佔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 在這個名單上日本市場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佔13%,而 美國僅佔澳大利亞出口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