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劃2019年發射本國空間站核心艙。到2022年建成名副其實的空間站。史忠俊說,"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外空技術,挖掘航天潛力。"
他說:"直接邀請聯合國所有國家合作,還是首次。無論是蘇聯還是後來的俄羅斯,以及美國,雖然都提出過類似建議,但它們都有一些限制以及政治或經濟特點。而如此公開,不附加任何前提條件,這的確是第一次。"
按著這位俄羅斯專家的意見,中國倡議包含技術和政治兩方面。它表明,中國可以向世界奉獻,並且也想這樣做。
他說:"首先,這說明瞭中國技術的發展水平。它不僅要建成自己的軌道站,而且還要提供一定的技術質量保證。若對使用安全以及載人飛行安全沒有把握,邀請其他國家派遣自己的宇航員,就不合乎邏輯了。而政治因素當然也扮演一定的角色。像宇宙開發這樣領域的任何國際合作,當然都很受歡迎。它能引起其他國家的興趣。中國在努力證實自己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航天技術研究所專家伊萬·莫伊謝耶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這是一個措辭講究而又非常悅耳的政治倡議。這是中國朝航天強國邁出的又一步"。他說,"邀請合作,不是一句空話,不是夢。空間站正在建,中國正成功地開發太空。邀請合作,讓中國顯得很光彩"。
伊萬·莫伊謝耶夫接著說:"中國近年來太空探索發展非常成功,包括它的商業運作。在許多方面已經超過俄羅斯。可以說,這是個競爭對手。是的,新空間站--很有趣,誰都可利用--這顯得非常光彩。誰都可以用,當然是相對而言的,因為還需要就每一具體情況達成一致。但作為一種宣告,這是非常誘人的。"
那些對該倡議感興趣的國家,可以在三個領域獲得實際好處。這就是通訊,從太空觀察地球,以及導航。中國重視同南美和非洲宇航員開展應用航天學領域的合作。例如,它積極同巴西合作。相應地,如果中國進行軌道站合作,那麼這將推動它在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應用航天學領域的合作。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2024年後中國軌道站有可能成為國際太空合作的唯一平台。
焦維新說:"首先,我認為,開放是中國的一貫立場。例如,5月21日,中國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其中嫦娥四號就將搭載荷蘭、德國、瑞典和沙特阿拉伯的載荷。那麼這些國家的參與,一方面,反映了其他國家對探月的關心,另一方面,也展現中國了一直以來秉持的開放態度。其次,未來的中國空間站建設必然要嫦娥四號的規模大得多。中國空間站是基於一個核心艙的三艙段結構--也就是說配有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每個艙段大概在22噸左右。所以,該空間站未來可開展的科學試驗是非常多的。此前,中國就多次表態,會秉持開放態度,歡迎其他國家和地區參與空間站建設。那麼這次在維也納舉辦的‘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發佈儀式更不是一般的宣傳,而是在非常正式的場合發佈空間站合作消息。這表明中國在空間站建設以及利用方面是敞開胸懷的,充分踐行了習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再次,到2024年之後,國際空間站就要退役了,屆時在太空運行的就只有中國的空間站,因此,中國致力於更好地利用空間站、更好地讓空間站為人類福祉和利益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這位中國專家說,國際空間站2024年退役後,將僅有中國軌道站在運作。因此中國正在為將來成功利用並向其他國家提供空間站服務而努力。這對全人類的福祉和利益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