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人工智能在某些工種的效率要更好、更快。比如,在呼叫中心使用神經網絡回答客戶咨詢,機器人可同時處理很大數量的電話。對於客戶和公司來說都是方便的。客戶無需再聽"您的電話對我們很重要,現在所有接線員都忙"這樣的話語。機器人可在一天24小時隨時回答您的提問。公司也無需再為呼叫中心員工支付龐大的開銷。目前,就既定題目教神經網絡與定向受眾進行交流要更為便宜。
現在,機器人又走進家教領域。據《南華早報》援引中國乂學教育創始人栗浩洋的話指出,機器老師甚至比學生本人更瞭解自己。
系統有自己的工作流程。人工智能將找出每位學生的弱點。然後,將針對學生薄弱之處制定教學計劃。這是借助於人工智能所推出的教學方法與普通有老師的班組教學法的明顯不同之處。設計人員認為,團組教學效果不佳,因為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人"踏步不前",因為落後的學生不能掌握新的材料。另一方面,針對弱勢學生採用班級法也不恰當,因為老師不能撥出足夠的精力去幫助他們解決不懂之處。栗浩洋這樣認為。

他的機器人家教已於10月份在鄭州市進行了測試。有78名學員參加了試驗。他們分成兩個組:一個組按照人工智能,另一個組是有17年以上的優秀教師帶班。數學測試結果表明,人工智能組平均分數是36.13,標準課型組得分僅26.18分。確實,機器人是教學過程中的有益補充,但很難說能夠完全替代真正的教師。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黃衛平這樣認為。
他說:"機器人有一個好處,在對卷子的模擬等方面要比人快,但將來是否能成為主流還要畫個問號。輔助做作業的、考試的APP在中國已經很時興了,但機器人還不是很時興,但我想它不會一下子就成為主流,而是作為一種教輔工具,基本就是自動的教輔教材,再配合著做一些分析,比如常錯題方面的數據分析。至於誰要對機器人負責,現在它並非主流,還不涉及這個問題。而機器人為學生制定學習計劃時能否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這是機器人的自身水平決定的。機器人能否做到人機對接,能不能對人的心理數據進行分析,這取決於機器人的製造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乂學教育並非是機器人教學市場上的唯一公司。其它一些公司,比如承諾通過突破方法學習英文的"流利說",頁在爭搶市場份額。據艾瑞咨詢公司評估,中國在線教育市場在2019年前將增加70%。
據普華永道估計,2030年前,人工智能將給世界GDP帶來14%的增速,達15.7萬億美元。這要比中印兩國的工業生產總額還要多。因此,普華永道的專家們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從發展商務的角度來說要更有前景。
看來,中國政府也持同樣的觀點。今年7月份,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指出,中國應在2030年前成為世界創新中心。而且,人工智能應在2025年前,給中國GDP帶來4000億元的收入。到2030年,應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根據國務院綱要,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方向是智能汽車、虛擬和增強現實。政府認為,人工智能的主要任務是,促進技術、經濟和社會繁榮,保障國家安全。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台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