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馬來西亞國防部與中國船舶重工國際貿易有限公司(CSOC)簽署了向馬來西亞海軍供應4艘LMS68型小型巡邏艦(排水量700噸)的合同,同時還提到了雷達站和AR3重型火箭炮系統。中馬擴大軍事技術合作本身極有可能。兩國關係之中可以看到很積極的態勢,馬來西亞正在成為中國投資的一大集中地。
對東南亞國家來說,從中國採購武器總是首先具備外交意義 。武器的性能和價格並不是最重要的。採購中國武器對於確定本國在中方於地區內和在中美角逐的背景下建立的關係體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
對中國來說,將本國武器推廣到東南亞市場也更多地是一個外交任務。中國很久以來一直在尋找向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市場推廣軍事技術的機會,這些國家長期以來一直關注西方和俄羅斯(較西方少得多)供應商。2005年,馬來西亞本已原則上同意購買一批中國KS-1A防空導彈系統,但交易最終沒有進行。也許現在中國借助對馬來西亞與日俱增的經濟影響力,加上馬來西亞國防部的經濟問題,中國正在向成功靠近。眾所周知,為了推進這種有政治動機的交易,中國會為買家提供最優惠的金融條件(優惠貸款、折扣等)。
中國供應武器的任何新協議都會額外增加東盟國家在對華關係上的政治協調難度。這樣的協調過去不太現實,未來也將更難實現。令人驚奇的是,至今為止,東盟成員國,除了越南,武裝起來主要是為了彼此對抗(或與國內威脅抗爭)。馬來西亞改換裝備的方案基於與印尼和新加坡的軍力對比制定,新加坡和印尼的裝備更新方案也是如此。
同時,沒有理由期望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國家會放棄在幾個武器和軍事技術供應商之間進行平衡的策略。這種方法是慣例,對於小國也是唯一正確的方法。在軍火市場的競爭中,中國和美國必須相互平衡,美國的優勢是有更先進的技術,缺點是批准交易的過程煩瑣且政治化。
在地區內逐漸鋪展開的軍備競賽中,俄羅斯和歐洲供應商有很大的優勢,它們獨立於中國和美國,在東南亞地區政治中作用有限。對地區國家來說,從俄羅斯和歐洲購買武器更加安全,因為這不會對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造成影響。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台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