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大流行:初步總結與教訓

© Sputnik / Anna RatkogloУхань , бывший ковидный госпиталь стал выставочным центром
Ухань , бывший ковидный госпиталь стал выставочным центром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9.05.2021
關注
在日內瓦舉行的第74屆世界衛生大會討論的問題有,抗擊COVID-19大流行的經驗和教訓,構建更為安全與公平的世界。對很多人來說,大流行給人類帶來的教訓是出乎意外的。

新冠疫情是這樣開始的

      2019年年末,中國政府宣佈,湖北武漢市爆發原因不明的肺炎。專家們初步鑒定,新型冠狀病毒是病原體。2020年3月11日,世衛組織宣佈COVID-19大流行。此前,新型傳染病已經感染了114個國家的11.8萬人。

你好,俄羅斯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8.05.2021
«你好,俄羅斯»節目:全世界都在抗擊新冠病毒

      2020年1月31日,俄羅斯發現首個病例,分別在後貝加爾邊疆區和秋明州,均是中國公民。俄公民首位感染者是3月2日從意大利返回的莫斯科人。3月中旬,大流行開始。3月30日,邊界全部關閉。4月初,普京總統宣佈實施非工作日制度,一直持續到5月11日。建議公民居家,僅在購買必須品時才可出門。服務業和非食品店都停業了,自願者為老年人送食品。莫斯科的限制最為嚴格:市政府5月份實施數字通行模式,此項措施在6月份取消。

      俄羅斯衛生醫療體系很快適應了新的形勢。比如,大流行前,傳染病床位大約僅有5萬個,但到2020年7月份,其數量已超出6倍,達28萬個。2020年8月,俄羅斯衛生部註冊世界首款COVID-19預防疫苗,取命為“衛星-V”。開始時,西方國家對其持懷疑態度,但很快,即使是與莫斯科不睦者,也不得不承認這款效果和安全幾乎百分百的俄產疫苗。

中國再次讓人驚嘆

      儘管今年2月份,世界上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數已超過感染人數,但人類暫時還未產生集體免疫,疫情還在地球上蔓延。俄羅斯感染新冠的人數已超過500萬人,繼美國、巴西、印度、法國和土耳其之後,居第六位。在俄羅斯,根據人口比例計算方式,情況看起來要好些:每千人感染人數為34.4,在185個國家中處第二梯隊。數十個國家,其中包括美國和歐洲國家,每天患病人數增加數百到數千。在令人不安的背景下,中國的情況看起來要好很多,每天登記的新冠感染病例不超過15-20人,且大多數為輸入病例。

© Sputnik / Zhanna Manukyan新冠大流行期間,西藏僅發現一個病例,拉薩街頭。
COVID-19大流行:初步總結與教訓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9.05.2021
新冠大流行期間,西藏僅發現一個病例,拉薩街頭。

      中國是首個遭到詭詐病毒攻擊的國家,但也是率先對其實現控制的國家之一。那麼中國是如何做到的呢?親臨其境的專家與衛星通訊社做了分享。亞歷山大·謝苗諾夫,著名的病毒學家,葉卡捷琳堡市病毒感染研究所所長。他受俄羅斯消費者權益監督局和世衛組織委託,兩次前往中國,研究冠狀病毒產生與擴散問題。謝苗諾夫對中國的成功有自己的看法。

© 照片 : Alexander Semenov葉卡捷琳堡市病毒感染科研所所長亞歷山大•謝苗諾夫
COVID-19大流行:初步總結與教訓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9.05.2021
葉卡捷琳堡市病毒感染科研所所長亞歷山大•謝苗諾夫

      他說:

“一方面,國家和社會之間相互高度協調,社會對政府非常信任,公民堅決執行政府的指令。另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中國在2-3天時間里組織起自願者團隊,對老年人和無助者提供實際幫助。物業部門工作效率高,所有公共場合入口處,都設有非接觸體溫檢測。大流行期間,及時且沒有恐慌地通知公民有關疫情情況和政府機構所採取的措施。可以看出,中國已從2003年的非典爆發中汲取了教訓,當時,政府沒能及時對外公佈疫情信息。但有關COVID-19則恰恰相反,衛生醫療部門對世界採取公開的態度,因此,很多國家對疫情應對都做好了準備。”
“除社會和國家在共同災禍面前堅如磐石這個社會因素外,數字技術在中國戰勝新冠疫情方面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大流行高峰時,在疫情嚴重地區,機器人和無人機取代了醫務人員。它們對人體進行掃描,偵測是否有患病徵兆,為醫院送去食品和藥品,用消毒劑對物體表面進行處理。通過手機軟件進行跟蹤,確定是否有感染。其結果是,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020年3月25日,也就是大流行開始後不到3個月,中國取消了全國隔離制。我覺得,中國在此3個月內,實現了向數字未來的巨大跨越。很多國家,對這種成就只能去幻想。”

全世界在應對冠狀病毒

      抗擊新冠疫情,為中俄科技合作填寫新的內容。據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俄消費者權益監督局中央流行病學科研所副所長亞歷山大·格列洛夫向衛星通訊社介紹,俄羅斯出現首個病例前,雙方在此方向已在合作。

© Sputnik / Nina Zotina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亞歷山大•格列洛夫
COVID-19大流行:初步總結與教訓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9.05.2021
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亞歷山大•格列洛夫

      他說:

“早在去年1月10日,中國醫務部門已發佈新病毒完整基因組。以此數據為基礎,俄羅斯研制出檢測盒,確定人體內是否有病毒。2月13日,該檢測盒在中國患者身上做了測試,獲得了合格證書。對我們來說,這點異常重要,因為當時俄羅斯還沒有新冠患者,首個病例是在3月2日發現的。借助於中國患者的生物材料,我們有了在大流行進入俄羅斯之前做好應對準備的可能。”

      亞歷山大·格列洛夫指出,初步接觸後,開始相互供應醫療用品、設備、個人保護用品,測試疫苗,研究病毒變異和制定免疫戰略。 

      他說:

“目前,已有67個國家註冊了俄羅斯的‘衛星-V’疫苗。這意味著,世界超過30億人口有機會獲得高質量的、廉價的應對新冠病毒的手段。對不富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可接受的價格問題極為重要,因此,‘衛星-V’疫苗廣受歡迎。再有,俄羅斯不僅銷售新疫苗,而且還向購買國家轉讓生產技術。”

      大流行不會在明天終結。不排除,新的更為可怕的病毒在窺視著人類。任何一個、甚至是實力最為雄厚和富裕的國家也無法單獨應對。COVID-19大流行在此方面既是明證。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