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介紹說,中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得到系統、完整地保護,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像野生大熊貓、藏羚羊、麋鹿等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得到改善。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只,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關於目前大熊貓數量增長的情況,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介紹稱,80年代的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顯示,當時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只有1114只;2011年開始的第四次大熊貓野外調查顯示,野生大熊貓數量已明顯恢復,達到1864只。另外,圈養大熊貓1990年時只有104只,到2020年年底已經達到633只,是1990年的6倍多。
早在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宣佈,大熊貓將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其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IUCN制定的《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將物種受威脅程度分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9個級別。
原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世界自然基金前首席科學家範志勇近日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認為,評價大熊貓保護成效不能只看種群數量。目前大熊貓的棲息地割裂化、破碎化嚴重,長遠來看仍然不利於這個物種的長久生存和自我繁衍。
關於目前大熊貓數量增長的情況,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介紹稱,80年代的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顯示,當時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只有1114只;2011年開始的第四次大熊貓野外調查顯示,野生大熊貓數量已明顯恢復,達到1864只。另外,圈養大熊貓1990年時只有104只,到2020年年底已經達到633只,是1990年的6倍多。
早在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宣佈,大熊貓將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其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IUCN制定的《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將物種受威脅程度分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9個級別。
原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世界自然基金前首席科學家範志勇近日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認為,評價大熊貓保護成效不能只看種群數量。目前大熊貓的棲息地割裂化、破碎化嚴重,長遠來看仍然不利於這個物種的長久生存和自我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