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內中國能否趕上美國

© Fotolia / Leungchopan10 年內中國能否趕上美國
10 年內中國能否趕上美國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8.06.2021
關注
中國網絡實力落後美國十年。這是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發佈的一份報告得出的結論。其作者認為,儘管中國在網絡攻擊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中國自身網絡的安全水平較低。

IISS 研究在評估各國網絡空間實力時使用了許多參數,從經濟數字化水平到軍工體系 中IT 資源整合的水平以及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攻擊的能力。最終,根據信息技術發展的總體水平,將各國分為三個梯隊。在第一梯隊,作為領導者,除了美國沒有其他國家。第二梯隊是中國、俄羅斯、“五眼聯盟”中的美國盟友以及以色列。第三梯隊是曾經一度領先但如今已經落伍的日本、印度等IT國家,如今它們已與朝鮮、伊朗和越南處於同一層級。

A Kunpeng 920 chip is displayed during an unveiling ceremony in Shenzhen, China, Monday, Jan. 7, 2019. Chinese telecom giant Huawei unveiled a processor chip for data centers and cloud computing as it expands into an emerging global market despite Western warnings the company might be a security risk.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1.06.2021
中國看到了在芯片領域超越美國的機遇
報告存在一定的政治偏見——分析偏向於網絡空間的攻擊行為。美國一再指責俄羅斯和中國進行黑客攻擊。但是,沒有提供攻擊活動的任何確鑿證據。莫斯科和北京否認這些指控。IISS報告稱,中俄兩國在加強攻擊能力的同時,並未對自身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給予應有的重視。研究還稱,美國也以應有的方式保護自己的網絡邊界,同時準備對對手進行高精度的網絡打擊。報告得出的結論是,目前美國在 IT 技術的發展方面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在網絡空間發展自身能力和實力方面落後美國十年。

儘管這份報告存在偏見,但其中的確也不乏其合理的東西。正如中國互聯網專家劉興亮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的那樣,中國在高新技術的實際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當談到基礎研究和開發時,就會出現問題。劉興亮專家說:

“我國目前高科技領域的優勢在應用層面,而弱勢則體現在上游基礎科學,即‘卡脖子’領域。這也是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被美國制裁後會出現問題的緣由,因為我國在上游領域,包括在一些硬科學、硬科技方面與美國還存在一定差距,芯片問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南華早報》此前報道稱,華為CEO任正非承認,中國在科技方面仍有很多值得向美國學習的地方。在他看來,儘管美國企圖遏制中國的發展,但美國仍應被視為老師。華為負責人堅持認為,在困難時期公司必須保持對外開放,保持與國外合作夥伴的合作,提供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產品。

華為問題確實可以作為證明中國落後於美國的例證。儘管該公司在通信和電信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華為設備在包括歐盟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網絡佔超過 40%。然而事實證明,沒有美國技術,華為已經很難度日。這裡指的是芯片——在美國禁止華為供應使用美國技術製造的芯片之後,華為被迫將其廉價智能手機部門榮耀出售。至於軟件——面對在使用安卓系統遇到的問題,華為迅速開發了自己的操作系統。該公司還依賴美國提供許多其他微電子元件。

實際上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技術依賴的問題。今年春季通過的新的五年計劃將優先發展本國基礎研究和創新。去年有報道稱,中國計劃在2025年前撥款1.4萬億美元用於新技術和新基礎設施的發展。順便說一句,在某些領域中國的數字基礎設施已經領先於美國:例如,在移動支付方面。劉興亮專家就此評論道:

中國人出現了投資房地產的新機遇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3.06.2021
中國人出現了投資房地產的新機遇
“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帶來了足夠寬闊的市場空間。而且中華民族是一個聰明的民族,否則我們在互聯網科技的下游應用層面也不會有較為明顯的優勢。比如在移動支付等方面,我國實際上是超越美國很多年的。在這些涉及應用和接近消費者的領域,我國一直有著優勢地位。而在距離消費者越遠、越接近基礎科學的領域,我國的缺點則會明顯一些。可以說我們的優點和缺點其實都比較突出。”

無疑,中國目前正在快速增強自身的科技潛力。去年中國的科學論文數量首次超過美國。中國在全球科研總量中的份額為 19.9%,而美國則為 18.3%。在質量上中國的論文儘管仍然不如美國,但差距不是很大。在全球被引用次數最多的 1% 的科學論文中,美國佔 29.3%,中國佔 21.9%。

然而,美國公司進行的基礎研究能轉化為全世界都在使用的產品,中國還沒有這方面的成就。例如,谷歌擁有安卓和機器學習平台 Tensorflow。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人工智能專家都在使用它。順便說一下,臉書有一個類似且同樣受歡迎的平台。中國已嘗試開發自己的開源產品,如 飛槳(PaddlePaddle) 機器學習平台。但即使在中國開發商中,它的需求也不大。華為現在已經發佈了自己的開源鴻蒙 2.0 操作系統。儘管如此,在專家劉興亮看來,短期內趕超美國是不可能的,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說:

“我認為這是一個長期任務,短期內不太可能完成。應用層面的發展或許還可以靠突擊,但是基礎科學不行,因為它的發展有週期性和規律性。這也是為甚麼我們自己也知道‘卡脖子’領域存在差距,但就是趕不上的原因。未來,我個人預計,在3-5年或者7-8年間追趕上是有些困難的。”

但從中期來看中國完全有機會取得成功。畢竟現在能讓美國人驕傲的成果——最大科技公司以及重大發現,往往是由非美國國籍的人完成的。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是中國人。斯坦福大學的李飛飛走在當今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別的前沿,並在五角大樓的 Maven 項目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根據美國智庫馬可波羅在保爾森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華裔是美國科學的貢獻者。因此,在最大的年度行業盛會——神經信息處理系統進展大會上發表的論文中,有一半以上是由美國研究機構和公司員工撰寫的,包括谷歌、微軟研究院、斯坦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在這項工作中,30% 是由中國研究人員完成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中國接受了中等教育,然後來到美國攻讀碩博學位。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吸引世界上最有才華的專家。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中國科學家中,十分之九仍留在美國工作。隨著中國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趨勢也可能會發生變化。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