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該報報道,英國國防部發佈了一項指令,要求高級軍事官員不得在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內討論敏感細節信息。據該報稱,出台這項禁令的動機是擔心汽車內置的語音命令麥克風會記錄對話並向中國傳輸數據。諷刺的是,此前該部簽訂了數百輛MG名爵電動汽車的租賃合同。2005年,這家原英國汽車製造商被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在實現碳中和計劃框架內,英國國防部選擇租用電動汽車。除已租用的汽車外,還有數千輛汽車正在等待替換該部12000輛非軍用車輛。據《太陽報》報道,對軍方官員來說,在路上討論工作問題是軍官的慣常做法,他們從未懷疑過上級會為他們提供“不可靠的”出行工具。據該報消息,國防部目前擁有745輛電動汽車和1414輛混合動力汽車,分布在從特種部隊指揮部到核潛艇基地的各個單位。
這遠非西方國家因擔心中國對其進行間諜活動而引發的首次妄想發作。在西方,最常見的是指控中國公司收集外國公民信息。最近備受矚目的例子包括美國和其他一系列國家的政府機關禁止使用 DeepSeek人工智能技術。同樣在美國,禁止下載TikTok應用程序的禁令於2025年1月19日生效,此後數小時美國用戶無法訪問該程序。不久後,該公司宣佈在特朗普的庇護下重新開放TikTok,但其在美國的前景至今仍不明朗。因類似理由遭遇禁令的剪映海外版CapCut也在短暫封禁過後在美恢復運營。近年來,許多中國應用程序在印度遭到封殺,其中包括全球速賣通、微信、TikTok,甚至一些遊戲,包括韓國著名的大逃殺類射擊遊戲在中國的改編版《絕地求生》。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指出,驚人的巧合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間諜醜聞”往往指向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火車頭的公司,這無疑符合遏制中國政策的邏輯。與此同時,受到懷疑的不僅包括華為或字節跳動等科技和IT企業,還有工業企業。例如,去年中美關係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就是美國國會對上海振華重工(ZPMC)的調查。這家中國公司為美國各港口提供了多達80%的重型起重設備,並控制了全球該領域70%以上的市場,卻被指在其起重機上安裝通信設備,以開展監視和暗中破壞。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否認了這一指控,並從技術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來駁斥美國國會的“擔憂”。中國外交官稱美方的假設“完全是妄想”,並指責該調查的發起者濫用國家安全話題破壞雙邊經貿往來。
圍繞海康威視和大華監控產品的歇斯底里可以單獨拿出來說。2022-2023年,包括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在內的一系列國家稱中國製造的設備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中國製造的攝像頭被從國家機關和其他“敏感”地點移除,中國公司也受到制裁。2023年,在禁止國家機關使用相關設備後,澳大利亞政府責成拆除堪培拉戰爭紀念館的海康威視攝像頭。在英國,當地媒體在整個2023年都在為間諜狂熱推波助瀾,尤其是多家報刊敲響警鐘,稱安裝的“中國間諜攝像頭”仍在娛樂中心甚至學校廁所里監視著英國公民。
對跨國公司監控和收集數據的妄想已經成為21世紀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些敏感人群甚至在家用電器中看到了“特洛伊木馬”。能監視普通人的烤麵包機早已成為英語世界的網絡迷因,而現在許多筆記本電腦都內置有網絡攝像頭快門。這一解決方案早已問世——多年來,多疑用戶一直在用膠帶和膠布粘貼攝像頭。在此背景下,西方媒體對中國製造的任何產品都格外偏執。針對中國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電視、智能計數器以及集成到智能家居系統中的設備製造商的數據收集指控甚囂塵上。如今,數百萬英國人、美國人和其他國家的居民都確信,中國政府正在通過冰箱、門鈴、水壺甚至智能燈泡監視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