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1月7日表示,格陵蘭島應該加入美國。他甚至威脅稱,如果丹麥不放棄格陵蘭島,美國將對丹麥徵收高額貿易關稅。
俄羅斯政治學博士、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教授亞歷山大·謝爾古寧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所謂“來自格陵蘭島的中國威脅”是一種恐嚇手段。
謝爾古寧稱:“早在2019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內,他就曾以加強美國國家安全為由,提出從丹麥獲取格陵蘭島,並以此對抗中國和俄羅斯。如今,特朗普的團隊仍在延續這一策略。他們允許完全不負責任的謊言和對不存在的事實的篡改,包括在巴拿馬運河問題上。利用“中國威脅”向丹麥和巴拿馬這兩個盟國施壓,以討價還價換取更多的讓步。為監控整個北極地區的太空、空中和海上空間,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希望擴大其在格陵蘭島的軍事基地和能力。以對抗“中國威脅”為名,這樣做更加方便和簡單。”
謝爾古寧教授還駁斥了有關中國公司在格陵蘭島建立可能用於軍事目的的雙重用途設施的說法,稱這種說法“荒謬”。
謝爾古寧稱:“中國無法進入作為丹麥自治領土的格陵蘭島的礦產資源開採領域。儘管中國公司曾有意進入鈾礦和稀土礦開採行業,但在美國的壓力下,丹麥政府阻止了所有可能的合同。中國在格陵蘭的存在總體上來說是微乎其微的,而在挪威和冰島等北極國家的存在近年來也並未增加。這些國家同樣在美國的壓力下,凍結了所有潛在的石油、天然氣項目以及土地和其他財產的購買。”
妖魔化中國的政治影響顯而易見。與上屆政府一樣“中國威脅論”也可以在最意想不到的領域得到推廣。其中一個“新”領域就是制藥行業。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一職的提名人小羅伯特·肯尼迪將美國醫療系統對中國的依賴稱為“危機”和“對國家安全的威脅”。他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指出,美國近年來重要的救命藥物的生產和供應已經開始依賴中國。這一言論顯然是在影射美國前政府,但這種與前政府算政治賬的方式顯然不利於尋求與中國的關係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