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停火協議將分階段實施,內容包括停火、交換被扣押人員、以軍逐步從加沙地帶撤離、流離失所居民返回加沙北部家園以及增加對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援助等。聲明還表示,卡塔爾、埃及、美國作為協議的擔保國,其宗旨是保障協議的三個階段得到充分執行。
馬曉霖教授認為,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停火協議可以說經歷了多次波折,因為過去雙方的立場差距非常大。
他說:“從以色列的角度來看,由於以色列被扣押人員遲遲無法回歸,內塔尼亞胡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雖然隨著時間推移,以色列讓巴勒斯坦人以十倍百倍的生命付出了代價,但以色列失蹤人員的生命安全保障同樣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以色列政府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就哈馬斯而言,這場戰爭無疑給巴勒斯坦人民帶來了沈重的災難。即使巴勒斯坦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同情、成功孤立了以色列,甚至使得以色列總理和前國防部長被國際刑事法院通緝,但總體上仍然得不償失,來自內部的壓力也非常大。”
協議的第一階段要求釋放33名以色列人質,以交換約1000名巴勒斯坦囚犯。以色列軍隊將撤至加沙地帶邊界,但目前仍留在邊界內。從停戰的第一天起,將增加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運送——每天600輛卡車,其中包括50輛裝載燃料的卡車。巴勒斯坦人將收到20萬頂帳篷和6萬個活動房屋。
以色列媒體當地時間1月16日晚報道稱,由於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堅持要敲定加沙停火協議的所有細節,因此以安全內閣召開會議討論停火協議的時間仍未能確定。此外,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本-格維爾當天稱,如果內閣批准停火協議,他所領導的極右翼政黨將退出政府。對此,美國總統拜登政府感到“震驚”,並警告說,多出一天的時間可能會導致協議的實施變得更加複雜。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柯比則表示,相信可以在週末(19日)結束前開始實施停火協議。
馬曉霖表示,此次以色列和哈馬斯達成短暫停火協議,相當於是雙方在立場差距巨大且嚴重缺乏互信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個測試,儘管有卡塔爾、埃及和美國作為協議的擔保國,但是協議依然存在流產的可能性。
他指出:“不過,能達成過渡性的臨時協議終歸是好事,接下來還要看實施的過程是否順利。若是能以第一段順利實施建立信任,推動更全面的解決方案落實,包括讓所有被扣押人員回歸,讓更多的人道主義救援進入加沙,讓大量流離失所的人群能夠有相對安定的住所,我認為這對雙方而言都是利好。”
在停戰的第16天,以色列和哈馬斯承諾就協議的第二階段展開談判,談判內容預計將包括釋放剩餘人質、永久停火和以色列全面撤軍。和平進程的擔保國還在討論第三階段,包括交換遺體、重建加沙地帶和結束封鎖。專家指出,短暫停火協議有助於對整個地區衝突起到降溫的作用。
馬曉霖對衛星通訊社說:“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短暫停火協議內容落實妥當,將為下一階段實現全面或長期停火做好鋪墊,也有利於巴以雙方解決各自的訴求。同時巴以停火後,胡塞武裝也會停止對以色列的打擊,包括停止襲擊以色列的過往船隻,促使紅海局勢趨於平穩。”
本次停戰是巴以衝突中的第二次停戰,第一次停戰於2023年11月結束,僅持續了六天。在15個月的時間里,衝突奪去了46000名巴勒斯坦人和約1500名以色列人的生命,戰火蔓延至黎巴嫩和也門,並引發了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導彈互襲。
馬曉霖強調稱:“不可否認的是,解決巴以衝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戰後加沙地帶的治理問題、以色列是否全面撤軍放鬆對加沙的控制,這些都需要時間來檢驗。但不管怎樣,雙方能邁出這一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國際社會也應協助確保這一成果得到鞏固,爭取進一步擴大談判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