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業標準化的進程中機遇與挑戰並存
據中國工信部消息,12月27日,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京召開成立大會。這是工信部成立的第一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要負責人工智能評估測試、運營運維、數據集、基礎硬件、軟件平台、大模型、應用成熟度、應用開發管理、人工智能風險等領域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
今年7月1日,工信部曾公示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籌建方案,工作計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聚焦行業共性需求,加快重點標準研制;二是開展標準貫標推廣,促進標準落地應用;三是加快國際標準佈局,推動產業國際合作。
劉典表示,隨著中國工信部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成立,中國人工智能行業標準化進程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該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標準化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這對於推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專家提醒稱,標準化進程可能面臨諸多挑戰。
劉典說:“包括標準更新速度與技術發展速度不匹配、標準覆蓋範圍不夠廣泛、現行標準間協調配合度不高、企業標準化意識淡薄以及與國際交流合作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行業內外的共同努力和智慧來解決,以確保標準化工作能夠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並為行業的規範化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根據中國信通院發佈的數據,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從2019年開始快速增長,2023年規模達到5784億元。
據預測,2024-2029年期間,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202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大關,提前實現《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2030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0000億元的規模目標。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面臨著失控風險、倫理問題、隱私和數據安全問題等。
人工智能行業標準化有利於中國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國信通院今年年中發佈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核心企業近3萬家,其中美國佔全球的34%,中國佔全球的15%。截止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有1328個,美國佔44%,中國佔36%。除美國、中國以外,英國、印度、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的人工智能企業發展也比較快。
白皮書認為,要真正將人工智能的潛力釋放出來,不僅要有大量模型,還涉及到技術和算法的能力提升、工程化的部署,訓練數據、3G佈局、開源系統、硬件協同、模型框架芯片之間的協同問題,以及模型服務的商業模式等等。
對於該委員會成立對於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總體發展的意義,劉典認為,首先,它有助於促進技術創新與安全規範運行相匹配,確保技術創新在安全、規範的環境中進行;其次,通過構建中國自己的標準體系,可以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使它們在國際層面的技術交流和合作中更加便利,並更多地參與到國際規則的制定中。
“此外,委員會的成立還將有助於應對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的倫理和安全風險,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最後,委員會的多元化委員結構將促進產學研用的合作,推動更為全面的行業標準制定,這對於加強我國在全球技術鏈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劉典指出。
第一屆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由41名委員組成,秘書處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承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鄭志明擔任主任委員。鄭志明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任北航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高校數學專業教指委主任等職,長期從事網絡安全、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研究。
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的41名委員覆蓋產學研用各方,由科研院所、高校、人工智能企業的專家組成。在企業方面,委員名單中包括三大運營商、百度、騰訊、科大訊飛、華為、阿里巴巴、商湯、宇樹科技等企業代表。
7月2日,中國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其中提出到2026年,中國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水平持續提升,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50項以上,引領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形成。開展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的企業超過1000家,標準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成效更加凸顯。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0項以上,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全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