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申遺成功:助力中國文化全球影響力的提升與傳播

近日,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中國文化領域專家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春節申遺成功不僅是對這一節日重要文化意義的高度肯定,也為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提升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Sputnik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發佈的介紹詞說:“在中國,春節標誌著新年的開始,以傳統曆法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前後,人們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歡慶家庭團圓,促進社區和睦,這一慶祝過程俗稱‘過年’。除參加公共慶典外,人們祭祀天地和祖先,並向長輩、親友及鄰里拜年,表達美好祝願。該遺產項目為中國民眾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所長、著名文化產業學者郭萬超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春節申遺成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標誌著中國文化正在被國際社會更多地認可,春節從一個地方性的節日,正在邁向全球化。

他表示:“春節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它已經深深嵌入每個華人的心底。在中國,春節的地位非常高。現在它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對春節的文化意義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提升。可以說,春節從中國的文化遺產,變成了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文化地位的重要飛躍,我認為這是最大的意義。”

他進一步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春節的申遺成功無疑為其國際化傳播創造了新的契機。

郭萬超認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節。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節日,現在全球各地幾乎都有華人的足跡,對春節文化的傳播十分有利。春節申遺成功,是對這一節日重要文化意義的充分肯定,也讓它從一個中國的文化現象,逐漸成為世界文化現象。”

此外,郭萬超強調,春節申遺成功對國內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具有積極意義。他表示,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承載著強烈的儀式感,是增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紐帶。
春節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普通民眾的認同。生活在北京的年輕人小薇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春節申遺成功讓她感到非常激動,同時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春節的文化價值。

她說:“春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外在表現,比如餃子、對聯、燈籠、舞獅、社火等,處處體現出濃厚的儀式感。雖然春節已經得到了全世界很多朋友的喜愛,但申遺成功意味著這個溫暖祥和的節日能夠進一步走向世界,得到更好的發揚和傳承。”

專家還指出,春節申遺成功後,中國可以更好地向世界推廣這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對此,郭萬超提出了具體建議,他認為春節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還蘊含著重要的科學意義。

他說:“首先是春節的科學意義。比如二十四節氣的運用、春節的時間選擇等,這與氣象、地理科學息息相關,可以進一步挖掘。其次是春節文化的多樣性。春節的習俗因地區而異,比如北方和南方的慶祝方式不同,各省也有自己的特色。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和傳播,展現春節的生命力。”

同時,郭萬超還特別強調了春節的核心價值——辭舊迎新、祈福團圓、促進和諧。他指出:“這些價值觀是全人類共通的,通過春節的推廣,我們可以更好地傳遞這些美好的文化內涵。”
春節
生活在上海的年輕人陳瀟對此深有感觸。她認為,春節的儀式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早已超越了民族和語言的界限,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共鳴。

陳瀟表示:“美國紐約州此前已經宣佈春節為該州公立學校的法定假日,而此次春節申遺成功,不僅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必將吸引更多人瞭解並喜愛這個充滿歡樂與溫暖的節日。”

郭萬超強調,春節申遺成功並非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這不僅讓我們更加珍視這一傳統,也為提升和推廣春節文化提供了契機。
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其中部分知名項目包括:京劇(2008年入選)、中國剪紙(2009年入選)、二十四節氣(2016年入選)和太極拳(2020年入選)。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一項文化保護機制,旨在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並確保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春節申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