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民所長說:“包括沙特在內的中東地區國家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參與方,近年來雙方的合作日趨緊密,去年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還就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達成一致。當前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氣的重要產地之一,能源合作是其對外合作的主要方向。在中國與中東國家的能源合作中,人民幣結算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而中國推進與中東國家在能源交易上使用人民幣結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需要通過逐步的改革和開放,以及市場的自然選擇來實現。另外,考慮到與美國的關係,沙特等石油輸出國在跨境原油交易結算中使用人民幣的過程或許也不會一帆風順。
近年來中東國家“去美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如去年中國人民銀行與沙特中央銀行就簽署了一定規模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此次沙特方面再次表現出對使用人民幣結算石油的興趣,反映出國際貨幣體系正在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包括美元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也在下降。實際上多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無論是在世界政治還是世界經濟領域。目前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上升,包括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和投票權也顯著增加。對此我認為無論哪一個國家,都需要適應多元化的發展,因為這一趨勢是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擋的。”
尼基塔·馬斯連尼科夫專家說:“到本十年末人民幣所佔份額可能會達到 7-8%,其中包括中國與海灣國家的石油交易。不過,地區石油貿易商會面臨來自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強大壓力,包括政治壓力,因此做出準確的預測相當困難。另外,統一的金磚國家結算體系早晚會出現。沙特也想加入該體系。世界貿易的態勢,特別是能源資源的態勢,也非常不確定。擴大人民幣貿易是可能的,但目前尚不清楚未來的貿易規模會與目前的貿易規模有怎樣的差異。現在油價已經下跌,預測相當不確定;到今年年底每桶價格很可能在 75 美元左右。
還會發生大規模能源轉型,因此很難說全球石油需求會無限擴張。會以某種方式影響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所佔份額增長的另一個因素是各國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目前全球有 70 多家央行正在以某種形式開發這些項目。俄羅斯和中國也在積極測試各自的數字貨幣。全球貨幣體系的數字化有可能將導致各國貨幣支付的重大調整。”
他說:“這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美國立法者對中國影響力日益增長的恐懼,企圖利用阻礙中國發展的決定來傷害中方。這一決定只對美國國內政治有意義。由於總統競選結果不確定,政客們必須表明他們正在盡最大努力遏制中國。但到目前為止這一倡議的效果微乎其微。改變提款權的結構需要很多年的時間,因為首先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必須改變。但不管怎樣,這不會對人民幣的全球地位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