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弘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論壇峰會此前就台灣“發展夥伴”地位做出的決定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有必要重新審視這一問題。
陳弘專家說:“台灣問題是攸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紅線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容許有絲毫含糊。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同太平洋島國中的絕大多數國家建立外交關係。1992年太平洋島國論壇公報的有關表述已同當前中國-太平洋島國關係的新局面嚴重脫節,已經不合時宜,需要做出相應改變。大多數太平洋島國都堅持和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拒絕台灣當局利用國際場合‘蹭會’‘蹭熱度’以製造分裂的圖謀。事實上,所羅門群島在本次論壇領導人會議期間提出應當取消台灣當局所謂‘發展夥伴’地位的提議,這代表了大多數太平洋島國的意見和心聲。近年來,台灣當局屢次企圖破壞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均遭到挫敗。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堅定地選擇站在歷史的正確的一邊,台獨勢力靠‘刷存在感’來推銷其分裂主張的圖謀都逃脫不了破產的下場。”
事實上,做出剝奪台灣“發展夥伴”地位的決定一度幾經周折。當地時間週五上午,即峰會最後一天,論壇官方網站發佈了最終公報,但該公報在當天下午被刪除,也沒有說明其原因。公報稱,論壇各國領導人重申1992年對台灣的決定,即台灣“發展夥伴”地位。但在週六出現在官方網站上的新的最終版本並沒有包含這一條。
中國政府太平洋島國事務特使錢波呼籲修改公報。中國作為對話夥伴參與太平洋島國論壇活動。錢波表示,論壇18個國家中有15個與北京保持外交關係。
為了消除外交失敗帶來的痛苦,台灣媒體還是發佈了最終公報第一版的截圖。但把失敗的責任完全歸咎於來自中國大陸的論壇參與者的壓力。但正如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亞歷山大·洛馬諾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所指出的那樣,問題遠不是把參加峰會的權利讓給北京,而是有著更加複雜和深層的原因。
亞歷山大·洛馬諾夫專家說:“今天的台灣已經不再是20-30年前的台灣了。給予它論壇發展夥伴地位顯然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但從當時太平洋島國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立場還是務實的。後來台灣經濟騰飛,有了投資、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可能,因此被保留在了僅有的朋友圈內。但今天台灣已經沒有了這樣的機會。在台北政權的推動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給台灣的經濟前景造成了負面影響。在美國的參與下,台灣政治、經濟和公眾意識日益軍事化,也不利於其經濟發展。結果,台灣作為大洋洲小國發展夥伴的能力變得越來越有限。相反,中國大陸促進其發展的機會越來越多。最終南太地區國家把自身的發展寄希望於了中國大陸提供的大規模援助。”
馬紹爾群島、圖瓦盧和帕勞與台灣還保持著官方關係。顯然他們已沒有能力左右太平洋島國論壇就台灣問題做出怎樣的最終決定。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是論壇的正式參與者,美國是論壇的對話夥伴。亞歷山大·洛馬諾夫專家認為,這些國家也不能或不想維護台灣的形象。
亞歷山大·洛馬諾夫專家說:“小國,包括大洋洲國家,不喜歡出於政治動機、違背其經濟利益而強加於它們的決定。現在看來,被強加的那些有利於西方集體(澳大利亞是該聯盟的一部分)的解決方案,對發展中小國來說越來越沒有多大好處。因此可以認為,此次峰會有關台灣地位做出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有意識的。”亞歷山大·洛馬諾夫最後指出,總的來說,選擇中國大陸是出於經濟和務實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