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海所長說:“中國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完整的工業體系,相對完善的市場制度,非常激烈的競爭環境,由此培養和孕育了許多具有很強競爭優勢的企業。此外, 由於國內市場內卷嚴重,中國企業具有很強的走出去的動力,加上中國人勤勞、不怕吃苦、敢冒風險,中國國內綠色轉型速度加快,電動汽車行業蓬勃發展,對相關原材料如銅和鈷的需求進一步上升,因此中國企業相對其它國家的企業特別是歐美企業更有意願走到礦產資源豐富而投資風險相對更大的國家去投資礦產。”
劉青海專家認為,非洲國家與中國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合作的積極性也很強烈,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關係上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各國不論大小都平帶相待,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雙方在許多理念上都相同或相似,與中國合作更為愉快順暢。第二,非洲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大都希望能夠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發展相關資源加工工業,提高資源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而中國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關加工能力較高,因此中非礦產資源合作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有助於非洲國家提高資源的附加值,實現互利共贏。第三,作為‘基建狂魔’,中國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非洲輸電和配電設施、太陽能和風電場、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中能夠發揮較大作用。這有利於非洲國家根據特定國情採取‘礦產換取基礎設施’合作模式,從中更好地受益。例如,2024年6月30日,剛果(金)總統菲利克斯·齊塞克迪指示政府加速啓動‘礦產換取基礎設施’(資源換項目)計劃,以促進內部市場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極大改善當地基礎設施。”
尼基塔·馬斯連尼科夫專家接著說:“只要中國經濟保持穩定的高速增長,中國市場就會對來自非洲的可靠、多樣化的原材料供應有著穩定的需求。此外中非合作不涉及地緣政治風險,這給彼此市場帶來了極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