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以強韌性、去等級化、求同為內核的新型中俄關係具有持久穩定性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北京5月17日電 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萬青松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新型中俄關係是以強韌性、去等級化、求同為內核,因此具有持久的穩定性,兩國領導人保持較好的個人關係,更有助於這種新型關係行穩致遠。
Sputnik
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於5月16日至17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5月16日兩國元首在北京舉行了會談併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在兩國建交75週年之際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萬青松說,今年是中俄兩國建交75週年,也是世界大變局的新階段。過去75年,中俄關係的發展歷史和經驗,讓兩國都深刻地意識到彼此是搬不走的鄰居,注定要睦鄰友好相處,尤其是避免對抗、內耗。因此,中俄之間的這種需求是政治上對等、經濟上互補、外交上互動、安全上互信、文化上互鑒。
習近平:中俄關係始終穩定向前發展
他解釋稱,經濟上,中俄主要還是從市場需求的原則發展經貿合作,俄羅斯遭受西方全面制裁,經濟轉向東方,這種機遇並不是因為中國的支持提供的,而是西方打壓驅動的,因此,兩國企業就更有動力開展更多的經貿合作;再者,中國市場並非唯一,其他東方國家都成為俄羅斯拓展經貿合作的對象,中國企業還需要與他們開展競爭,比如土耳其、印度的企業在俄羅斯的經商就有自己的優勢領域,中國企業還需要繼續努力。
專家繼續道,外交上,西方施壓會使得兩國在外交上協調對表更加頻繁,這也是“戰略協作”的要義,重點是維護各自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兩國官方都明確表述,“中俄關係遵循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這已經很明確地指出了兩國元首在發展中俄關係方面發揮著決定性作用,這也是中俄外交的獨特風格。
萬青松指出,從過去三十餘年中俄關係的發展歷程來看,不可否認,一定程度上兩國關係的確是在一系列國際危機的推動之下、或至少是在其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比如,1998年亞洲和俄羅斯同時發生的金融危機,1999年科索沃戰爭和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轟炸,對21世紀初恐怖主義襲擊的集體預感,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2020年全球疫情危機,以及當下依然愈演愈烈的烏克蘭危機,都一次又一次地推動著中俄兩國持續接近,並不斷強化兩國戰略夥伴關係。
萬青松最後總結道,“對內,兩國都深刻地意識到彼此注定是鄰居,因此選擇強化內生合作,補足短板;對外,兩國頂住美西方的壓力,協調處理雙方之間的問題,避免被第三方利用。所以,新型中俄關係是以強韌性、去等級化、求同為內核,因此具有持久的穩定性,兩國領導人保持較好的個人關係,更有助於這種新型關係行穩致遠”。
中國外交部:中俄關係穩定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