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並用——中國男性講述他們眼中的國家實力體現在哪裡

中國國家實力日益強大引出一個問題:中國人如何看待大國的全球競爭力,以及他們傾向於通過甚麼方式來實現國家利益。今天的中國人認為軍人這一職業有聲望嗎?他們認為大國實力體現在哪些方面——是道德權威和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力量投射能力?真正的男子氣概體現在哪裡?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就此採訪了幾位中國男性。
Sputnik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武力和文化經濟影響力地位的爭論由來已久。在漢語中,軍事因素和非軍事因素、硬實力和軟實力之間的複雜關係都體現在“文”和“武”兩個字上。孔子描述的君子理想是軍事實力與崇高的道德權威和學識的結合。然而,隨著秦漢時期文武官僚的分離,社會中文與武的關係很少是和諧的,更多是相互對立的。
在中國歷史的個別時期,儒家官員瞧不起職業軍官,併力爭降低他們對國家事務的影響。人們認為,文官深諳軍事戰略和科學的奧秘,而普通武夫則無法符合文化和學術的高標準。中國清代學者將這種趨勢稱為重文輕武。鴉片戰爭和一系列其他外國干預徹底顛覆了中國的世界觀,迫使國家精英和知識分子放棄以前的優先事項並專注於軍事改革。在這些改革中成長起來的新型軍官成為20世紀上半葉中國歷史的主角,而新中國的命運是在戰場上決定的。
在歷經所稱的百年恥辱之後,中國如今再次接近歷史常態。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19%,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是世界主要經濟極之一,也是地區最大的軍事政治力量。在中國發展的背景下,瞭解當今普通中國人對自己國家實力的看法,以及對他們來說甚麼更重要,是經濟影響力、外交和文化,還是軍事實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採訪了幾位中國男性,向他們提出了上述問題。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有著不同的經歷。他們的答案有助於理解過去幾個世紀的歷史和古代文化如何影響他們對國家和個體實力的定義。
習近平強調中國軍隊應聚焦備戰打仗
真正的實力是繁榮的保證
我們問中國男性:“對中國來說,哪個更重要:軍事實力,還是文化和經濟影響力?” 事實證明,我們採訪對象給出的答案既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又深受21世紀政治現實的影響。回顧中國近兩個世紀的歷史,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二者缺一不可。
生活在青海的郭先生說:“我認為沒有‘更重要’ 這種說法,一個國家若想發展得好,需要兼顧各方面。眾所周知,國防是保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的重要力量,外交則是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對於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有著重要作用,而文化與經濟、政治、法律、教育、科技等社會領域更是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文化的發展水平、傳播效果和國際影響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實力、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重要標誌。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到的生活在瀋陽的張先生認為,軍事實力比軟實力因素更重要:
我認為,國防力量對於大國來說是更加重要的。軍事力量是保持大國國際影響力、維持國際戰略平衡的堅強後盾。
生活在陝西省的王先生從事造型藝術領域的工作,對軍事題材一點也不感興趣。他訴諸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僅僅建立在軍事優勢之上的政策是錯誤的,但他也承認,除非有軍事實力的支撐,否則軟實力是無法實現的:
“首先,國家的軍事實力也就是‘武’的性質是一切的基礎,在這方面中國近百年前屈辱的歷史是最好的說明。但建構在此基礎上,對我而言,在和平發展的新世紀,顯然發揮模範作用並通過外交、文化、經濟的方式發揮國家的影響力無疑是更加正確的選擇,它能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同,在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王道’。與此對應的以武為主推行影響力的國家行為稱之為‘霸’ ”。
他還贊同毛主席“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的提法:
“政權的建立和正常運行必須有軍事能力的支持。我認為黨指揮槍的意思就是軍隊應該服從黨的領導,這是正確的。如果讓槍指揮黨,那就必然導致國民黨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的不堪歷史重演。中國社會對軍隊的尊崇和信任,其實來源於政權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樣被領導規訓下的軍隊才能真正做到紀律嚴明和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
政府工作報告:全面加強練兵備戰,統籌推進軍事鬥爭準備
文還是武——當今大國更多地同甚麼聯繫在一起?
我們詢問受訪者,他們會將這兩個字中的哪一個與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和印度等大國聯繫起來?在瀋陽生活的張先生給出的答案非常直接:

“所有大國同時也是軍費最高的國家,即便是日本、德國這樣的二戰戰敗國,如今也都是軍事強國。應該說所有大國都是‘武’ 。”

其他幾位男士則沒有這麼絕對。陝西省的王先生說: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驕傲的文化,即軟實力,以及立國之本的軍事硬實力。尤其是以上列舉的當今世界上具有綜合影響力的大國更是如此。但如果一定要分它們偏重‘文’或‘武’的話,我認為可以從歷史中找到答案,即就是這些國家現有的國土主要通過何種方式取得,是武力征服還是文化認同。”
中國人往往會將一些國家與武力聯繫起來。生活在青海的郭先生坦言,但這種評價也不完全正確。
“以俄羅斯為例,俄羅斯人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有‘戰鬥民族’的稱號,即武力值高,但與此同時,俄羅斯的文化也絲毫不遜色,舞蹈音樂繪畫等領域的造詣均在世界名列前茅,你能說俄羅斯是單純的‘武’或‘文’嗎?就連中國部分省市高考都放棄文理分科多年了,這說明偏科不可取。”
習近平:中國軍隊是始終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堅定力量
武裝力量的威望和公民義務
一個半世紀的艱難考驗、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新中國成立和維護國家利益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使中國軍人在中國社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也許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這種威望不由社會地位決定,而由服務祖國和公民義務決定。也許這就是為何所有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的人都指出,軍人職業在中國一直享有特殊的尊重。在瀋陽生活的張先生說:
“從1840年至今,中國的軍事力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中國民眾對軍人的尊重和敬仰是從一而終的。可能和其他國家相比,對於中國軍人來說,這不是一種賺錢的職業,而是一段人生經歷,參軍入伍是一種榮譽。”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強身健體、英雄和戰功故事歷來受到中國人的珍視,武術的經久不衰以及羅貫中、施耐庵的文學遺產就證明瞭這一點。然而,從社會和經濟角度來看,軍人這一職業並不總是被認為是有聲望的,驍勇善戰並不總是被列為男性的主要美德。16世紀的中國進士徐學謨描述了這樣一個事件:襄陽的文官拒絕在軍官的陪伴下接待一位巡撫,因為他們認為他和自己不在一個等級。而這只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故事!輕視戰事、不尊重軍事職業不止一次被指是宋朝和明朝精英致其武裝力量衰落和軍事失敗的原因之一。
今天衛星通訊社的受訪者中沒有一個人懷疑服兵役的權威性。然而,他們中的許多人認為,武職和文職只是分工不同,對國家來說同等重要。
生活在青海的郭先生說:
“估計大部分普通人應該都不瞭解軍人職業的具體情況和運作體系,但不管怎樣,我認為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在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軍隊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當兵入伍的社會經濟吸引力日益提升,對新兵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居住在陝西省的王先生說:
“隨著軍隊科技化信息化建設程度的提高,當兵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歷水平和身體素質缺一不可,能夠當兵入伍越來越成為一個人能力的證明,這使得軍人職業的社會地位得以進一步加強。此外,在經濟方面,士兵退伍後的安置水平據我所知也是非常高的,可以稱之為優厚。從社會認可程度上看,大部分北方地區,士兵職業的聲望一般排在公務員之後,在商人之前。”
居住在北京的退伍軍人小明認為正確的家庭價值觀是尊重軍役的關鍵。但他認為,這些優勢可以在任何職業中實現:
“作為成年人(40歲),您上述的問題只能說我親身經歷過的事實。中國擁有著一支正常體量的常備軍隊,在意識形態上看,目前中國軍隊的發展建設和思想教育上有了更強更符合國家需要的武裝力量…只要是品行端正,家教正統的中國家庭,如果得知孩子們有意向從軍服役或長期參加軍事工作都會給與鼓勵和支持。至於從商或考公哪個更熱,我只能說是各有優略。無論甚麼選擇甚麼方向發展,首先還是要家風正派,品行端正,身世清白。具備以上三條要比選擇甚麼職業更吸引人。”
習近平: 堅信中國軍隊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
真正的男子氣概體現在哪裡?
我們還詢問受訪者,一個“真正的男人”首先應該具備甚麼品質?近年來,對教育和經濟成就的關注導致年輕人的體育活動減少。為此,中國一貫奉行發展體育、減少額外學業負擔的政策,並採取重大措施打擊電腦遊戲成癮。理想的男人是否應該是身體健碩的,還是男性魅力、智力和職業成就才是理想男人形象的主要構成因素?居住在陝西省的王先生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答案:
“我認為相對於經濟能力,理想的男人形象構成因素中身體強壯和文化、人格魅力都更加重要。這與儒家思想是契合的,孔子認為的君子就應該有健碩勇武的能力,君子應具備的六種能力,也就是君子六藝中就有專門一項‘射’,即對射箭水平的要求。”
其他受訪者也同意他們的觀點。生活在青海的郭先生認為,“和問題一同理,一個人也應該全方位綜合發展,無論是物質經濟還是物理精神層面”。
但是住在北京的退伍軍人小明認為,將經濟成就作為評估男子氣概的標準有失偏頗:
“無論是健康男性還是患有先天疾病的男性,只要努力追求,參加強身健體活動就是健康之強健男性。人格魅力和經濟上的成功可能西方人很看中,很賞識。但在我眼中,這個概念很膚淺,也就是學齡前兒童的水平。”
人民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的科學家202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曾經服役過的60歲以上的中國男性平均表現出更好的身體和認知健康指標,並且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評價也高於同齡人。研究還發現,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軍隊退休人員比未曾服役過的同齡人有著更健康的習慣、更好的教育、更高的個人和家庭收入,可享受更高水平的社會和醫療服務。
解放軍參謀長在南海和台灣問題上警告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