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專家說:“雖然中國的現代鋼鐵產業起步較晚,但能發展到今天的水平並非依靠補貼,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生產效率,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新能源產業也是如此。歐洲的電動汽車發展起步早於中國,結果現在卻落後中國一大截,若只是一味指責中國不正當競爭,給中國扣莫須有罪名,而不能吸取中國的發展經驗來提高自己,那這才是問題所在。當前歐洲經濟產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管制太多,‘歐洲堡壘’在國際經貿界的名氣可以說二戰後是眾所周知,這導致歐洲效率在全世界的地位日趨下降,生產力也越來越落後。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北京車展上,通過比較中國國產品牌和進口品牌汽車可以看出,無論是在配置、功能還是外形工業設計方面,本土品牌汽車已經全面趕超進口品牌。另外,一些歐洲企業,比如德國的汽車廠商不僅沒有指責中國電動汽車產能過剩,反而在認真汲取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優點,希望能夠趕上發展。對此馮德萊恩恐怕要像自己的同胞學習一下甚麼才是正途,只有這種健康的良性競爭才能推動人類文明和科技的加速進步。此次習近平主席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並就所謂的產能過剩等一系列關切問題交換了意見。至於交流的結果,我想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信客觀經濟規律最終會發揮作用,迫使想違逆客觀經濟規律的人不得不接受必然的發展結果。”
葉卡捷琳娜·阿拉波娃專家說:“現階段不可能達成任何戰略協議。無論是中國、歐盟還是作為獨立參與者的法國都不太可能寄希望於此。此次會談只具有很大程度的政治意義。在歐洲議會選舉前夕,這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北京正在密切注視選舉結果以及即將到來的歐洲政治精英的更換。對歐盟來說,這是表達對華立場的又一次機會。雙方之間存在著立場上的對抗。雙方都不希望這場對抗演變成貿易戰。歐盟在財政上無力支持,中國在戰略上也不需要。中國有別樣的看法和別樣的戰略重點。然而,儘管如此,各方仍會利用這種平台繼續對話。”
她進一步解釋說:“中國外交部的表態完全符合中國外交的邏輯和傳統。中國哲學就是基於和平和建設性,所以就當前形勢而言看不到有甚麼矛盾。中國不願在一些領域做出任何讓步,決不應被看作在互利基礎上擴大戰略夥伴關係的障礙。在不久的將來還無法就一些痛點達成共識。這包括電動汽車市場的准入以及歐盟和法國在對華貿易中一直存在的巨額雙邊貿易逆差,再就是關鍵基礎設施的准入。但中方更看好在一些較中立、經濟上矛盾不太激化的互動領域擴大與歐盟戰略對話和夥伴關係的前景,中國外交部也談到了這一點。這包括綠色能源領域、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科學和人文主義交流。這些都是政治上更加中立、較為平靜的領域,有利於對話的發展。”